文章解析

yǒng
zhuō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uǒ
bǐng
yǒu
qiǎo
zhuō
gǎi
zhě
xìng
suǒ
yǒu
hòu
zhě
mìng
xìng
qiě
chǔn
mìng
qiě
zhūn
wèn
zhī
suǒ
zhī
liáng
yǒu
yīn
céng
liǎng
xué
rén
hóng
chén
cóng
zhī
xìng
zhuō
jiě
zhuǎn
lún
céng
fèn
liù
gāo
fēi
dào
qīng
yún
cóng
zhī
mìng
cuī
luò
qūn
xún
guì
ér
yàn
jiàn
ér
pín
tóng
tiān
jiān
rén
xìng
mìng
gǒu
fǎn
chéng
xīn
ān
fèn
suī
qióng
měi
xīn
xīn
máo
wéi
biān
péng
wéi
mén
fèng
zuò
páo
bèi
zhòng
chōng
pán
sūn
jìng
rén
shū
xián
diào
qīng
wèi
bīn
yōu
zāi
yóu
zāi
liáo
zhōng
shēn

译文

人生来就有聪明与笨拙,天性如此,难以更改。命运有厚待与薄待,命中注定,不可转移。我天性愚笨又迟钝,我命运坎坷多艰辛。若问我如何知晓,我的经历就是原因。也曾迈开双脚,学着世人追逐红尘。从此明白天性愚拙,不会圆滑如车轮。也曾振翅高飞,想要直上青云。从此知道命运不济,转眼跌落,不由人。谁不仰慕富贵、厌恶贫贱,谁不向往富足、畏惧穷困,同在这天地之间,我又怎会和别人不同。既然命运天定,强求反添苦辛。不如安守本分,虽穷却常欢欣。茅草搭成我的小屋,蓬蒿编作我的柴门。粗布缝衣当作被褥,自种稻谷饱我腹身。静心细读古人书,闲来垂钓渭水滨。自在啊,逍遥啊,就这样度过一生。

逐句剖析

"所禀有巧拙":人生来就有聪明与笨拙,

"不可改者性":天性如此,难以更改。

"所赋有厚薄":命运有厚待与薄待,

"不可移者命":命中注定,不可转移。

"我性愚且蠢":我天性愚笨又迟钝,

"我命薄且屯":我命运坎坷多艰辛。

"问我何以知":若问我如何知晓,

"所知良有因":我的经历就是原因。

"亦曾举两足":也曾迈开双脚,

"学人蹋红尘":学着世人追逐红尘。

"从兹知性拙":从此明白天性愚拙,

"不解转如轮":不会圆滑如车轮。

"亦曾奋六翮":也曾振翅高飞,

"高飞到青云":想要直上青云。

"从兹知命薄":从此知道命运不济,

"摧落不逡巡":转眼跌落,不由人。

"慕贵而厌贱":谁不仰慕富贵、厌恶贫贱,

"乐富而恶贫":谁不向往富足、畏惧穷困,

"同此天地间":同在这天地之间,

# 此:一作出。

"我岂异于人":我又怎会和别人不同。

"性命苟如此":既然命运天定,

"反则成苦辛":强求反添苦辛。

"以此自安分":不如安守本分,

"虽穷每欣欣":虽穷却常欢欣。

"葺茅为我庐":茅草搭成我的小屋,

"编蓬为我门":蓬蒿编作我的柴门。

"缝布作袍被":粗布缝衣当作被褥,

"种谷充盘飧":自种稻谷饱我腹身。

"静读古人书":静心细读古人书,

"闲钓清渭滨":闲来垂钓渭水滨。

"优哉复游哉":自在啊,逍遥啊,

"聊以终吾身":就这样度过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直面自身愚拙与命运坎坷,在尝试世俗追求失败后,选择回归本真生活:住茅屋、穿布衣、种粮读书、渭水垂钓。全诗以质朴语言展现其安守本分、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彰显了白居易特有的现实豁达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咏拙》一诗系其晚年作品,通过深刻的生命反思,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形成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境界,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言志抒怀诗,描绘了诗人对自身天性与命运的清醒认知,通过“学人踏红尘”与“高飞到青云”的尝试与失败,体现了白居易对世俗追求的超越,营造出一种安贫乐道、返璞归真的生活意境,表达了诗人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与超脱豁达的精神境界。

2. 写作手法

对比:“慕贵而厌贱,乐富而恶贫”与“我性愚且蠢,我命薄且屯”​​,“慕贵而厌贱,乐富而恶贫”描绘了世人普遍的心态,即向往高贵、厌恶低贱,喜爱富有、憎恶贫穷,这是一种积极追求荣华富贵、渴望摆脱贫困卑贱的普遍心理,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常规向往。“我性愚且蠢,我命薄且屯”则点明诗人自己的实际情况,他认识到自己天性愚笨,命运不佳且艰难坎坷。这种理想中人们对富贵的追求和诗人现实中自身愚笨、命运不好的状况形成对比,凸显出诗人与世俗追求的不同起点。

3. 分段赏析

“所禀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所赋有厚薄,不可移者命。”开篇直指主题,人的天性与命运是先天决定的。“巧拙”指智愚天分,强调“性”不可更改;厚薄”喻命运优劣,说明“命”不可强求。这两句奠定全诗基调:白居易并非消极认命,而是坦然接受自身局限,体现儒家“安命”思想。“我性愚且蠢,我命薄且屯。……从兹知命薄,摧落不逡巡。”五至十六句,白居易通过两个比喻说明自己的“拙”与“薄”:“学人蹋红尘,不解转如轮”,以“迈步红尘”比喻入世求仕,但自己天性笨拙,不会圆滑处世。“奋六翮,高飞到青云”,用鸟振翅高飞喻仕途进取,但命运不济,终致“摧落”。这两段以生动意象揭示:他的失败并非懒怠,而是本性、命运使然。“慕贵而厌贱,乐富而恶贫。同此天地间,我岂异于人。”十七至二十句,先承认“慕贵乐富”是人之常情,自己也不例外;但笔锋一转,以反问“我岂异于人”强调共性,消解了前文的特殊性,为下文“安命”铺垫。“性命苟如此,反则成苦辛。……优哉复游哉,聊以终吾身。”二十一至二十四句,“反则成苦辛”点明强求的后果,体现道家“顺其自然”的智慧。“虽穷每欣欣”是关键转折,从认命到乐命,彰显豁达。后八句以白描手法,勾勒简朴而诗意的生活:物质层面(茅庐、蓬门、布袍、种谷),清贫但自足;精神层面(读书、垂钓),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结尾“优哉游哉”呼应《诗经》逍遥之态,展现隐逸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秋山》

下一篇:唐·白居易《截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