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n
luò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duō
bìng
duō
chóu
xīn
zhī
xíng
nián
wèi
lǎo
xiān
shuāi
suí
shū
luò
luò
zhōng
biàn
zuò

译文

身体多病,心里忧愁,这些只有自己最清楚,年纪轻轻,头发却已开始变白脱落。梳头时掉落的头发,不必为此感到惋惜,就算不掉,将来也只会越来越稀疏。

逐句剖析

"多病多愁心自知":身体多病,心里忧愁,这些只有自己最清楚,

"行年未老发先衰":年纪轻轻,头发却已开始变白脱落。

"随梳落去何须惜":梳头时掉落的头发,不必为此感到惋惜,

"不落终须变作丝":就算不掉,将来也只会越来越稀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叹发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陈述多病多愁、未老发衰的境况,体现对自身状态的感怀;后两句以“随梳落发”不必惋惜、“不落青丝”终成白发的哲思,抒发送别时光的豁达。全诗语言浅白如话,却于日常细节中寄寓对生命衰老的坦然观照,以质朴笔触道尽人生易老的普遍况味,读来真切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当时白居易30岁,是他早期创作的诗作之一,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渐老、头发脱落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言志诗。通过描写头发脱落、衰老的感慨,抒发对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豁达感悟。

2. 分段赏析

“多病多愁心自知​”开篇点明诗人晚年的身体状态(据考证,白居易晚年患眼疾、风痹等症),同时暗示“愁”不仅是病痛的折磨,更源于对人生无常的敏感。这种“自知”既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流露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独感。“行年未老发先衰​”此句以“发先衰”为切入点,暗含对时光飞逝的无奈。“未老”与“先衰”的对比,强化了生命衰退的残酷感。白居易晚年常以“老翁”自居,此句正是这种自我认知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未用“白发”等常见意象,而以“发先衰”突出衰老的不可逆性。“随梳落去何须惜​”此句转折,诗人从“哀叹”转向“释然”。梳头落发是日常小事,但“何须惜”三字暗含对生命消逝的豁达——既然衰老不可避免,不如坦然接受。这种态度与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的思想一脉相承。“不落终须变作丝​”此句以“变作丝”呼应前句的“落”,揭示衰老的本质:无论是否显性表现(如脱发),生命都在悄然衰退。诗人用“丝”的脆弱意象,强化了时光对万物的侵蚀。此句看似平淡,却暗含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