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十年前":过去在十年之前,
"与君始相识":我与您开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曾经用秋天的竹竿,
"比君孤且直":来比喻您孤高且正直。
"中心一以合":我们内心完全契合,
"外事纷无极":外界事务却纷繁无尽。
"共保秋竹心":我们共同保持如秋竹般的内心,
"风霜侵不得":风霜无法侵蚀。
"始嫌梧桐树":开始嫌弃梧桐树,
"秋至先改色":秋天一到它先改变颜色。
"不爱杨柳枝":不喜爱杨柳的枝条,
"春来软无力":春天到来它柔软没有力量。
"怜君别我后":怜惜您与我分别之后,
"见竹长相忆":见到竹子就常常相忆。
"长欲在眼前":总是希望竹子常在眼前,
"故栽庭户侧":所以在庭院门边栽种。
"分首今何处":如今分别后我们在哪里呢,
"君南我在北":您在南边我在北边。
"吟我赠君诗":您吟诵我赠给您的诗,
"对之心恻恻":面对此景心中满是伤感。
# 恻恻:伤痛也。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将元九比作秋竹,形象地赞美元九孤高正直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为下文表达对这种品质的坚守做铺垫。对比:“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将梧桐树遇秋变色、杨柳枝春来无力与竹子不畏风霜、孤直的品质进行对比,展现出竹子品质的高洁,进一步表达诗人对如竹子般品质的推崇,同时也暗示自己与友人应坚守此品质。直抒胸臆:“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直接表达出诗人想到友人吟诵自己赠诗时内心的伤感,直白地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两人情谊的深厚。
2. 分段赏析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诗人回忆与元九的相识,以竹喻人,赞美元九的品质,进而表明两人共同坚守如竹般品质的决心,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强调了两人情谊的基础是对高洁品质的认同。“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通过对梧桐树和杨柳的态度,反衬出对竹子的喜爱,同时说明因理解友人见竹相忆,自己也在庭户旁栽竹,既深化了对竹子品质的赞美,又体现出两人因竹子而产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丰富了两人情谊的内涵。“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由对过去和竹子的描述转到当下两人分别的现实,感慨两人南北分离,想象友人吟诵赠诗时的心情,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收束全诗,使情感达到高潮,突出对友人的牵挂与对情谊的珍视。
上一篇:唐·白居易《登乐游园望》
下一篇:唐·白居易《叹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