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zhì
hòu
guò
zhāng
èr
tán
bié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zhù
yīn
rán
tán
gèng
chuān
穿
yuán
èr
yǒu
jiē
shuǐ
zhú
shù
jiā
lián
zhí
nán
shān
duì
fēi
guān
xuǎn
piān
cǎo
táng
shí
yǎn
lán
zhōu
xuán
wài
shì
qíng
dōu
yuǎn
zhōng
liú
xìng
suǒ
biàn
便
xián
chuí
tài
gōng
diào
xìng
yóu
chuán
yōu
zhě
jīng
guò
qiè
yān
méi
huā
cán
yuè
liǔ
bàn
chūn
tiān
niǎo
suí
yáng
yàn
cáng
suō
xiàng
biān
tíng
bēi
wèn
shān
jiǎn
chí
biān

译文

选择居所顺应自然,檀溪的水流不曾改道穿凿。家园屋舍与两位友人相邻,流水竹林和几户人家相连。​直接面对南山而居,并非刻意选择偏僻之地。在草堂时常晒着太阳休息,每日驾着兰舟在水上徘徊。​外界的俗事都显得遥远,在水中央更合自己的性情。闲暇时像姜太公那样垂钓,兴致起时如王子猷般驾船出游。​我也是个喜爱隐居的人,经过此地不禁暗自羡慕。腊月里梅花渐渐凋零,柳色初显,如半入春天。鸟儿停歇着随阳而徙的大雁,鱼儿藏着缩项的鳊鱼。停下酒杯问山简,这里与习池边相比怎么样呢。

逐句剖析

"卜筑因自然":选择居所顺应自然,

"檀溪不更穿":檀溪的水流不曾改道穿凿。

"园庐二友接":家园屋舍与两位友人相邻,

"水竹数家连":流水竹林和几户人家相连。​

"直与南山对":直接面对南山而居,

# 与:一作取。

"非关选地偏":并非刻意选择偏僻之地。

# 非关选地偏:一本此下有“卜邻依孟母,共井让王宣。曾是歌三乐,仍闻咏五篇”四句。

"草堂时偃曝":在草堂时常晒着太阳休息,

"兰枻日周旋":每日驾着兰舟在水上徘徊。​

# 枻:一作棹。

"外事情都远":外界的俗事都显得遥远,

# 远:一作遣。

"中流性所便":在水中央更合自己的性情。

"闲垂太公钓":闲暇时像姜太公那样垂钓,

"兴发子猷船":兴致起时如王子猷般驾船出游。​

"余亦幽栖者":我也是个喜爱隐居的人,

"经过窃慕焉":经过此地不禁暗自羡慕。

"梅花残腊月":腊月里梅花渐渐凋零,

# 月:一作日。,残:一作初。

"柳色半春天":柳色初显,如半入春天。

"鸟泊随阳雁":鸟儿停歇着随阳而徙的大雁,

"鱼藏缩项鳊":鱼儿藏着缩项的鳊鱼。

"停杯问山简":停下酒杯问山简,

"何似习池边":这里与习池边相比怎么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排律。全诗二十句完整展现了友人隐居环境的自然之美,也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以“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等意象,勾勒出檀溪别业的风貌。同时,巧妙化用姜太公垂钓、王子猷雪夜访戴等典故,以此体现隐逸情怀。末尾“停杯问山简”,借用山简醉酒的典故,暗含着对仕隐抉择的思考。现存版本存在异文现象,像“直与南山对”和“直取南山对”就有差异,且有版本增补了四句,展现出文本的流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描述了檀溪别业依自然而建,园庐相连、水竹环绕的环境,及草堂休憩、泛舟垂钓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羡慕与向往,暗含对自然和谐生活的认同。

2. 写作手法

化用:“共井让王宣”句化用《南史》王宣与邻居共用井水,表达了谦让美德;“闲垂太公钓”化用姜尚(姜子牙)渭水垂钓的传说:姜太公曾在渭水边用直钩垂钓,实则并非为钓鱼,而是等待能识得其才的明君,体现出隐士般不事张扬的从容气度;“兴发子猷船”化用《世说新语》中王子猷(王徽之)的典故,他雪夜乘舟前往拜访戴安道,行至半路却因兴致已尽而折返,不求会面结果,只重过程中的意趣。传递出顺应本心、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卜邻依孟母”句,巧用“孟母三迁” 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迁居,后世常以 “孟母” 代指重视环境选择、注重教化的贤母。借此典故强调择邻而居的重要性。

3. 分段赏析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写檀溪别业的选址与环境,“卜筑因自然”点明依循自然而建,“园庐相接”“水竹相连”勾勒出与友为邻、山水环绕的格局,凸显隐居地的天然与和谐。​“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进一步写别业环境与日常,“直与南山对”显露出选址并非刻意求偏,而是自然契合;“草堂偃曝”“兰枻周旋”展现出在草堂晒暖、泛舟水面的闲适,尽显隐逸生活的自在。​“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转向隐居生活的状态与心境,“外事情都远”写出世俗事务的疏离,“中流性所便”流露对这种生活的适应;化用太公垂钓、子猷访戴的典故,既显闲情,又暗合隐逸之志。​“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是诗人的感慨与所见之景,“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直抒对这种生活的羡慕;“梅花残”“柳色半”“雁泊”“鱼藏”等意象,描绘出冬末春初的生机,映衬隐居环境的清幽。​“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以“停杯问山简”收束,借山简在习池宴饮的典故,将当下隐居之乐与古人雅事相联系,暗含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认同,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下一篇:唐·孟浩然《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