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筑因自然":选择居所顺应自然,
"檀溪不更穿":檀溪的水流不曾改道穿凿。
"园庐二友接":家园屋舍与两位友人相邻,
"水竹数家连":流水竹林和几户人家相连。
"直与南山对":直接面对南山而居,
# 与:一作取。
"非关选地偏":并非刻意选择偏僻之地。
# 非关选地偏:一本此下有“卜邻依孟母,共井让王宣。曾是歌三乐,仍闻咏五篇”四句。
"草堂时偃曝":在草堂时常晒着太阳休息,
"兰枻日周旋":每日驾着兰舟在水上徘徊。
# 枻:一作棹。
"外事情都远":外界的俗事都显得遥远,
# 远:一作遣。
"中流性所便":在水中央更合自己的性情。
"闲垂太公钓":闲暇时像姜太公那样垂钓,
"兴发子猷船":兴致起时如王子猷般驾船出游。
"余亦幽栖者":我也是个喜爱隐居的人,
"经过窃慕焉":经过此地不禁暗自羡慕。
"梅花残腊月":腊月里梅花渐渐凋零,
# 月:一作日。,残:一作初。
"柳色半春天":柳色初显,如半入春天。
"鸟泊随阳雁":鸟儿停歇着随阳而徙的大雁,
"鱼藏缩项鳊":鱼儿藏着缩项的鳊鱼。
"停杯问山简":停下酒杯问山简,
"何似习池边":这里与习池边相比怎么样呢。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描述了檀溪别业依自然而建,园庐相连、水竹环绕的环境,及草堂休憩、泛舟垂钓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羡慕与向往,暗含对自然和谐生活的认同。
2. 写作手法
化用:“共井让王宣”句化用《南史》王宣与邻居共用井水,表达了谦让美德;“闲垂太公钓”化用姜尚(姜子牙)渭水垂钓的传说:姜太公曾在渭水边用直钩垂钓,实则并非为钓鱼,而是等待能识得其才的明君,体现出隐士般不事张扬的从容气度;“兴发子猷船”化用《世说新语》中王子猷(王徽之)的典故,他雪夜乘舟前往拜访戴安道,行至半路却因兴致已尽而折返,不求会面结果,只重过程中的意趣。传递出顺应本心、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卜邻依孟母”句,巧用“孟母三迁” 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迁居,后世常以 “孟母” 代指重视环境选择、注重教化的贤母。借此典故强调择邻而居的重要性。
3. 分段赏析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写檀溪别业的选址与环境,“卜筑因自然”点明依循自然而建,“园庐相接”“水竹相连”勾勒出与友为邻、山水环绕的格局,凸显隐居地的天然与和谐。“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进一步写别业环境与日常,“直与南山对”显露出选址并非刻意求偏,而是自然契合;“草堂偃曝”“兰枻周旋”展现出在草堂晒暖、泛舟水面的闲适,尽显隐逸生活的自在。“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转向隐居生活的状态与心境,“外事情都远”写出世俗事务的疏离,“中流性所便”流露对这种生活的适应;化用太公垂钓、子猷访戴的典故,既显闲情,又暗合隐逸之志。“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是诗人的感慨与所见之景,“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直抒对这种生活的羡慕;“梅花残”“柳色半”“雁泊”“鱼藏”等意象,描绘出冬末春初的生机,映衬隐居环境的清幽。“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以“停杯问山简”收束,借山简在习池宴饮的典故,将当下隐居之乐与古人雅事相联系,暗含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认同,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