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能画眉":美丽的女子对着铜镜描画黛眉,
# 画眉:用黛色描饰眉毛。,佳人:美女。
"妆罢出帘帷":梳妆完毕,轻提裙摆走出门帘。
# 帘帷:窗帘。,妆罢:妆毕。
"照水空自爱":她俯身临水自赏容颜,顾影自怜,
"折花将遗谁":摘下一枝春花,却不知该送给谁。
"春情多艳逸":春日的情怀如此艳丽洒脱,
# 艳逸:妖艳放逸。,春情:春天风情。
"春意倍相思":春日的思绪却加倍惹人相思。
# 春意:春日气象,当春的意兴。
"愁心极杨柳":愁绪像杨柳枝般缠绕心头,
# 极:似,如。,愁心:忧心。
"一种乱如丝":万千思绪,都乱得像抽丝一般。
# 乱如丝:散乱。,一种:一样,同样。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春日里佳人梳妆打扮、临水自照却无人共赏的情景,营造了明媚春光下女子孤独寂寞的微妙心境,表达了青春易逝、知音难觅的淡淡哀愁与对美好情感的深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比喻:“愁心极杨柳”诗人将女子的愁绪比作春日里随风纷乱的杨柳枝条,既呼应了诗题中的“春意”,又以杨柳枝条的绵密、柔韧、无绪,精准描摹出女子思念之情的深切、绵长与难以梳理。这种以杨柳喻愁的写法,既承接了古典诗词中“柳”与“留”的谐音关联,暗含对离人的挽留与思念之意。
3. 分段赏析
“佳人能画眉,妆罢出帘帷。”此句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晨妆图。“能画眉”三字不仅展现女子娴熟的妆容技巧,更暗含其对自身容颜的珍视与爱惜。“妆罢出帘帷”通过“出”这一动作的描写,巧妙暗示女子从幽闭的闺阁步入开阔的庭院环境。这一空间转换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隐喻女子内心从私密到开放的微妙变化,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明媚春光中的佳人形象,为全诗奠定了既明快又含蓄的情感基调。“照水空自爱,折花将遗谁。”次句转向对女子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照水”动作承续前句“妆罢”而来,形成行为逻辑的自然延续。“空自爱”三字尤为精妙,既描绘女子临水自照时的陶醉神态,又暗含无人欣赏的孤寂落寞。“折花将遗谁”以设问形式收拢,将“欲赠还休”的复杂心理含蓄道出。两句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与心理呼应,生动展现春日里女子既享受独处之美、又怅惘知音难觅的矛盾心境,体现了诗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把握。“春情多艳逸,春意倍相思。”此句由具体描写转向情感。“艳逸”二字以传神的笔触捕捉春日情思,与“相思”形成表面矛盾实则相关。诗人巧妙运用“多”与“倍”的递进式表达,揭示出春光愈明媚、相思愈浓烈的特殊情感逻辑。这种以乐景反衬哀情的艺术手法,深得唐诗“含蓄蕴藉”的精髓,使情感表达既真挚热烈又不失典雅含蓄。“愁心极杨柳,一种乱如丝。”末句以意象叠加的方式收束全诗。“极”字用得极富表现力,既写出愁绪之深重,又暗合杨柳枝条柔长依依的形态特征。“乱如丝”双关杨柳枝条的物理形态与愁思的心理状态,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 矜丽婉约。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前半见品,后半言情,此真天仙化人。若王龙标“闺中少妇”,不免带脂粉气。作托兴诗须学此种。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纪曰:毕竟大雅。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
上一篇:唐·孟浩然《夕次蔡阳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