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在建业":心中思念的人在建业,
# 建业:全唐诗校:“一作梦寐。”按,此诗内容不关建业,以作“梦寐”为是。
"欲往大江深":想要前往却被大江的深广阻隔。
"日夕望京口":傍晚眺望京口,
# 京口:即润州治所,今镇江市。
"烟波愁我心":烟波浩渺让我心生愁绪。
"心驰茅山洞":心神飞向茅山的洞穴,
# 茅山洞:指茅山蓬壶、玉柱、华阳三洞。
"目极枫树林":目光望尽枫树林。
"不见少微星":看不见象征隐士的少微星,
# 星:全唐诗校:“一作隐。”按,作“隐”则声调协畅,疑是。
"星霜劳夜吟":在星霜交替的夜晚苦苦吟咏。
# 星霜:以星回斗转、霜露更迭喻时光迁移。星,全唐诗校:“一作风。”劳:全唐诗校:“一作徒。”按,此句浩然自述己况,以作“徒”为是。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友寄情诗。描绘了诗人在扬州扬子津,于江畔暮色中望向京口时,眼前烟波渺茫、枫林萧瑟的孤寂清冷之景,营造出一种惆怅落寞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时光流逝中才华难展、知音难觅的怅惘,更体现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所思在建业,欲往大江深”以“建业”点出思念之地,“大江深”描述江畔环境;“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借“京口”与“烟波”,勾勒江畔暮色的渺茫;“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将思绪引向“茅山洞”,以“枫树林”添萧瑟感。这些意象层层递进,从思念之地到眼前之景,再到心中所往,共同营造出诗人怀人时的惆怅氛围,凸显对刘隐士的深切思念。虚实相生:诗中“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目极枫树林”是实写,诗人身处扬子津,真切见到暮色里京口方向的烟波、眼前的枫树林,勾勒出江畔萧瑟的实景;“所思在建业”“心驰茅山洞”“不见少微星”是虚写,“建业”是心中牵挂的思念之地,“茅山洞”是心念中刘隐士的居所,“少微星”是代指隐士的虚指意象,皆为诗人的思绪与心念所及。实写之景触发虚写的情思,虚写的念想又赋予实写之景惆怅的意味,虚实交融间,既呈现江畔实景,又凸显对刘隐士的深切思念,让情感表达更显真挚饱满。用典:“不见少微星,星霜劳夜吟”巧妙运用“少微星”的典故。“少微星”在古代星象中,常被视为象征隐士或有才德却隐居不仕者的星宿,古人认为此星出现,往往预示有贤士隐于民间。诗人在诗中,本是思念隐居的刘隐士,却写“不见少微星”,借“少微星”代指刘隐士,既贴合“刘隐士”的身份,又暗赞其如少微星象征的贤士般高洁;同时以“不见”二字,点出自己未能见到隐士的遗憾,搭配“星霜劳夜吟”,更添深夜怀人的惆怅,将对隐士的敬仰与思念融入典故之中。
3. 分段赏析
“所思在建业,欲往大江深”,开篇直抒胸臆,点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建业”为友人所在之地,一个“思”字,将思念之情喷薄而出。“欲往”则表明诗人渴望前往相见,然而“大江深”却横亘在前,江水深邃广阔,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重重阻隔,欲见不得的无奈与惆怅跃然纸上。“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诗人从早到晚凝望京口方向,京口与建业相近,望京口实则望友人所在之处。“日夕”强调时间之长,足见思念之深。“烟波愁我心”描绘出江面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渺的景象,这迷茫的烟波,恰似诗人内心的忧愁,以景衬情,愁绪更浓。“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心驰”表明诗人心早已飞向友人隐居的茅山洞,那里是友人远离尘世、清修之地,也是诗人向往的隐逸之所。“目极”则写诗人极目远眺,枫树林的萧瑟之景映入眼帘,增添了画面的孤寂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牵挂。“不见少微星,星霜劳夜吟”,“少微星”象征隐士,诗人不见此星,暗示难见友人,流露出对友人的仰慕与怀念。“星霜”代表时光流逝,诗人在风霜交加的夜晚独自吟诗,时光虚度、知音难遇的怅惘之情溢于言表,只能借夜吟来抒发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有六朝人之门吻。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上一篇:唐·孟浩然《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