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jiāng
wèn
zhōu
zhōng
ré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cháo
luò
jiāng
píng
wèi
yǒu
fēng
piān
zhōu
gòng
jūn
tóng
shí
shí
yǐn
lǐng
wàng
tiān
chǔ
qīng
shān
shì
yuè
zhōng

译文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逐句剖析

"潮落江平未有风":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

# 未有:没有。,江:指钱塘江。

"扁舟共济与君同":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 同:相从。,君:您。,济:渡。,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

"时时引领望天末":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

# 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

"何处青山是越中":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 越中:即现在的绍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浙江问舟中人》是唐代孟浩然所作的一首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乘船渡浙江时的情景,以朴素笔调展现心境。写潮落江平、众人同船共济之时,诗人不断抬头眺望天边,询问舟中之人哪处青山是越中之地,表达出对越地的热切向往与憧憬。诗人通过“时时引领”的动作描写,生动刻画其急切心情;末句设问,引发读者联想,增添韵味。分段来看,首句营造出平静的渡江环境,后两句则凸显诗人内心的波澜。诗中笔调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将诗人对越地的渴慕之情含蓄且深刻地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渡浙江问舟中人》由孟浩然创作。开元初年(713-741年),孟浩然入张说幕府,期间几度出入,仕途并不得意。开元十三年(725年)秋,他从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而后打算前往越州(今绍兴),在渡浙江时写下此诗。彼时,孟浩然仕途失意,借漫游吴越排遣郁闷,在渡浙江途中,对越中之地充满期待与向往,遂以诗寄情,表达对未知山川的憧憬以及内心复杂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行诗。诗中描绘了潮落江平、乘舟渡江的情景,通过“时时引领望天末”的动作描写,以及“何处青山是越中”的疑问,表达了诗人对越中之地的向往与好奇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时时引领望天末”一句化用陆机《拟兰若生朝阳》的“引领望天末”。孟浩然妙笔添上“时时”二字,瞬间让诗句口语味浓郁,如同自己原创。这一化用不仅毫无生硬之感,还生动描绘出诗人遥望越中时的急切与神往,足见他善于汲取前人有口语特色、富于生命力语汇并加以巧妙化用的高超本领。侧面描写:“时时引领望天末”是精彩的神态描写。当彼岸青山隐约可见,诗人不住地抬头眺望天边。这里并未对越中山水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仅以“青山”二字提点。但就是这简单的神态勾勒,将越中山水之美从诗人的向往神情中绝妙传出。诗人对越中的心驰神往,通过这一神态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实现了不直接写景却景韵自出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句以“潮落”“江平”“未有风”三个片语直陈其事,乍看是平淡常语。但细品之下,三个词语的停顿构成短促节奏,巧妙传达出因潮信受阻后再度启程者的畅快心情,可见语调对诗意的呈现有着独特作用。次句中,钱塘江面宽阔,而渡船狭小。“扁舟”难容多人,舟中乘客来自四方,彼此陌生。“扁舟共济与君同”,恰似众人见面时的寒暄。此语看似寡淡,实则意味深长:尽管彼此素不相识,却在今日同乘一船。“同船过渡三分缘”,陌生乘客间由此滋生出亲睦之感。加之舟小客少,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愈发浓郁,所以初相识便以“君”相称,这般质朴的家常话语,将当时醇厚的世风与人情味生动展现,并非仅仅是平淡而已。第三句里,当彼岸隐约浮现一带青山,瞬间勾起诗人的好奇与遐想。越中山川名胜众多,曾是谢灵运遨游赋诗之地。于是,诗人不住抬头眺望天边,心中认定那儿便是向往已久的越中,虽猜不透具体模样,却早已心驰神往。此句并未对景物进行细致描摹,仅以“青山”二字略作提点,然而越中山水之美,已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神态中精妙传出。诗句表面平淡,实则内蕴丰富,看似枯索,实则丰腴。“引领望天末”本是陆机成句,诗人添上“时时”二字,口语感十足,如自撰之词,生动描绘出诗人的情状。善于汲取前人富有口语特色和生命力的词汇并加以化用,正是孟浩然的拿手本领。末句“何处青山是越中?”既是向舟中人发问,也是全诗结句。以问句收尾,语气亲切,轻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一问即止,却让读者心潮澎湃,意境瞬间变得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皆采用质朴笔调,却营造出浑融、高远、丰腴且完满的意境,恰如苏轼所言“寄至味于淡泊”,用来评价此诗再合适不过。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口语入诗,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皆采用质朴的笔触。没有华丽雕琢的辞藻,却营造出一种意境,它浑然相融,高远而不失深邃,丰饶且尽显圆满,给人以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俱在人意中,却只如面谈,人不能及。

林东海《历代诗法》

# 首句言潮落故江平,尚未有风,则可以济矣,就“江”字起。二句言与舟子共济,“君”折舟子也,就舟子承。二句就“济”字转,心中想越,故引领而望:“时时”见望之勤,“天末”见望之远。四句言江上作山无数,未知越山在于何处,因指青山以问舟子也。“青山”二字冠以“何处”二字,“越中”二字冠以“是”字,跗题中“问”字不著痕迹,但写出神理。“望天”二字平仄倒,“望”字救,“天”字拗。

唐皎然《诗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下一篇:唐·孟浩然《涧南即事,贻皎上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