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huán
zhōu
zhōng
yuán
tài
zhù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yán
沿
fēi
biàn
便
fēng
yàn
xīn
wén
qiān
niǎo
lái
bào
líng
chūn
lǐng
běi
huí
zhēng
zhào
dōng
wèn
rén
táo
yuán
chù
shì
yóu
zhèng
jīn

译文

行船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都不熟练,早已厌倦了风波中的辛苦劳顿。忽然听到迁徙的鸟儿鸣叫,它们仿佛在报告五陵地区的春日已至。从岭北掉转回程的船桨,在巴东之地打听旧日友人的消息。那世外桃源究竟在何处,漂泊的游子正迷失在渡口,不知该往何方。

逐句剖析

"沿溯非便习":行船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都不熟练,

# 便习:熟习。,溯:逆流而上。,沿:顺流而下。

"风波厌苦辛":早已厌倦了风波中的辛苦劳顿。

# 厌:厌倦。

"忽闻迁谷鸟":忽然听到迁徙的鸟儿鸣叫,

"来报五陵春":它们仿佛在报告五陵地区的春日已至。

# 五:全诗校:“一作武。”按,作“武”是。唐朗州武陵县在今湖南常德市。疑袁为武陵人,此时或正在家。

"岭北回征棹":从岭北掉转回程的船桨,

# 棹:一作帆。

"巴东问故人":在巴东之地打听旧日友人的消息。

# 故人:即袁太祝。,问:存间。,巴东:《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构溪、力溪、无溪、酉溪……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则武陵在巴郡之东,故称巴东。

"桃源何处是":那世外桃源究竟在何处,

# 何处是:全诗校:“一作在何处。”,桃源:在武陵。见陶渊明《桃花源记》。桃:全诗校:“一作花。”按,作“桃”是。

"游子正迷津":漂泊的游子正迷失在渡口,不知该往何方。

# 迷津:迷失渡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行船的艰辛与对风波的厌倦;颔联以迁鸟报春点明时节;颈联叙写北归行程与问候故人之事;尾联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写桃源难寻,暗含游子人生迷惘之感。全诗语言自然,风格简淡,抒发了诗人宦游艰辛与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感怀诗。诗歌描写了诗人自岭南北归途中寄赠友人袁太祝的经历,借行舟风波、迁谷鸟鸣等景象,抒发了宦游艰辛与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桃源何处是”一句巧妙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渔人偶然闯入的世外桃源,那里土地平旷、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无战乱纷扰,渔人离去后却再也寻不到踪迹,成为后世象征理想净土的经典场景。诗人此处化用此典,将典故中的桃花源转化为理想中的安宁之地,借“游子正迷津”的现状,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求索中的迷茫。

3. 分段赏析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两句描写了行船的艰难。“沿溯”指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便习”是熟练、习惯的意思,诗人直言自己不熟悉水路行船;“风波”既指江上的风浪,也暗喻旅途的波折,“厌苦辛”则直接抒发了对旅途艰辛的厌倦。“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两句转入春日的讯息。“迁谷鸟”指迁徙的鸟儿,它们的到来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赋予其“报春”的使命。“五陵”是古代著名的地名,常与繁华春日相联系,鸟儿的鸣叫仿佛在告诉诗人,五陵一带已是春光烂漫。一个“忽”字写出了意外之感,让原本沉郁的心情因春日讯息而有了一丝转圜。​“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两句交代行程与牵挂。“岭北”“巴东”是途中经过的地名,“回征棹”表明诗人正乘船北归,“问故人”则点出诗题中“寄袁太祝”的缘由,在归途中思念远方的友人,想打听他的近况。这两句将行船的路线与对友人的牵挂结合,使诗歌从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两句以感慨作结。“桃源”化用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典故,象征着理想中的安宁之地;“迷津”指迷失渡口,既写出诗人在行船中遭遇的实际困境,也暗喻人生旅途的迷茫。游子的身份与“迷津”的处境相呼应,将旅途的迷茫与对理想境界的追寻融合在一起,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岘潭作》

下一篇:唐·孟浩然《题张野人园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