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
tán
zuò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shí
tán
bàng
wēi
shā
àn
xiǎo
yín
yuán
shì
chuí
zhú
gān
竿
diào
guǒ
chá
tóu
biān
měi
rén
chěng
jīn
cuò
qiàn
shǒu
kuài
hóng
xiān
yīn
xiè
nèi
shǐ
chún
gēng
chuán

译文

石潭依傍在山凹曲折处,清晨沿着沙岸蜿蜒前行。试着垂下竹竿钓鱼,果然钓到了槎头鳊。美人挥动着金错刀,纤细的手切着鲜红鲜美的鱼肉。于是感慨陆内史,莼羹有什么值得传扬的呢。

逐句剖析

"石潭傍隈隩":石潭依傍在山凹曲折处,

# 石潭傍隈隩:言岘潭依山脚之弯曲而成形。隈隩,山水曲深处。山的处,一早沿着沙岸向上攀爬。

"沙岸晓夤缘":清晨沿着沙岸蜿蜒前行。

# 夤缘:攀缘,攀爬。,岸:一作榜。

"试垂竹竿钓":试着垂下竹竿钓鱼,

"果得槎头鳊":果然钓到了槎头鳊。

# 槎头鳊:据《襄阳耆旧记》及《襄阳志》载,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味极鲜美,体扁阔而头颈短小,俗称“缩项鳊”。而襄阳人采捕,以槎断水,编多依槎,因而谓之“槎头缩项鳊”。槎,用竹木编成的筏。槎:一作查。

"美人骋金错":美人挥动着金错刀,

# 美人骋金错: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骋,施展。金错,“金错刀”的省称,以黄金涂饰刀环,故名。这里借指菜刀。

"纤手脍红鲜":纤细的手切着鲜红鲜美的鱼肉。

# 红鲜:指烧煮好的编鱼。鲜:鱼。,脍:本为切细的鱼肉。这里用作动词,有切细和烹调的意思。,纤手:纤细之手。

"因谢陆内史":于是感慨陆内史,

# 因谢陆内史:“因谢”二句:《世说新语》载,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机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机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按《因话录》指出,“末”字误书为“未”。末下乃地名,千里亦地名,此二处产此二物耳。其地今属平江。)因谢,为此提问。谢,问。陆内史,陆机,字士衡,西晋吴郡人。曾官平原内史,故后世称为“陆平原”或“陆内史”。内史,官名,或称作册内史,始于西周,掌管著作简册,册命诸侯卿大夫以及爵禄的废置。

"莼羹何足传":莼羹有什么值得传扬的呢。

# 莼羹:用纯菜做的汤美。莼,睡莲科植物,生于南方湖泽中。叶片马蹄形,深绿色,茎紫色。可作羹,味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岘潭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围绕岘山潭垂钓展开,前四句描绘清晨潭边的幽静景色与垂钓之趣,后四句通过制作鱼脍的场景,表达对家乡风物的赞美。诗中“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等句以白描手法呈现生活细节,尾联借陆机典故对比莼羹与鳊鱼,凸显地域特色。语言质朴清新,意境恬淡闲适,既展现隐逸生活的悠然,又流露对故乡的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概写于孟浩然早年在家乡隐居的时候,具体是哪一年创作的已经没法考证了。隐居期间,孟浩然经常在老家周边的地方钓鱼,像万山潭、岘山潭、习家池这些地方都去过,而且他特别喜欢钓槎头鳊。他写过不少和钓鱼有关的诗,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垂钓生活诗。介绍了诗人在岘潭的垂钓经历,描绘了清晨垂钓、钓得鲜鱼、美人切脍等场景,体现了垂钓的乐趣,营造出闲适的氛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风物的自豪。

2. 分段赏析

首联:“石潭傍隈隩,沙岸晓夤缘”此联描绘了石潭依偎在山凹曲折之处,清晨沿着沙岸蜿蜒前行的情景。“隈隩”写出石潭的隐蔽清幽,“晓夤缘”点明时间与行动,为下文的垂钓铺垫了宁静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晨出行的闲适。​颔联:“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写诗人试着垂下竹竿钓鱼,果然钓到了槎头鳊。“试垂”表现出随意之举,“果得”则带来意外的喜悦,简单的动作与收获的结果,展现出垂钓的乐趣,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自得之情。​颈联:“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描绘美人挥动着精致的金错刀,用纤细的手将鲜美的鱼肉切成鱼片。“金错”“纤手”“红鲜”等词语,细致刻画了切脍的场景,画面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也从侧面烘托出鱼的鲜美。​尾联:“因谢陆内史,莼羹何足传此联是诗人对陆内史说的话,意为比起家乡的槎头鳊鱼脍,江东的莼羹不值一提。借用典故,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出对家乡特产的自豪之情,使情感的抒发更为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诗风味讨爱如此,以致遂为少陵拈出。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六朝人语。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别无深意,时有深味。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溯江至武昌》

下一篇:唐·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