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三巴路":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
#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汉末益州牧刘璋设此三郡,故有“三巴”之说,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后亦多泛指四川。,迢递:遥远的样子。
"羁危万里身":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 万里身:此身离家万里之外,路途遥远。,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乱山残雪夜":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
# 残雪:残馀的积雪。
"孤烛异乡人":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 孤烛异乡人:一作“孤烛异乡春”或“孤独异乡人”。孤烛: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孤独独照,更感到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渐与骨肉远":因离亲人越来越远,
# 骨肉:指有血统关系的骨肉亲人。
"转于僮仆亲":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 亲:亲近。,僮仆:随行小奴。僮,未成年仆人。,转于:反与。
"那堪正飘泊":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
# 飘:一作漂。,那堪:哪能受得了。
"明日岁华新":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 岁华:岁月,年华。,明日:指新年。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该篇通过描绘岁暮除夕客舍独守的场景,深刻呈现子辗转天涯的身世飘零之感。诗中既流淌着难以排遣的故园牵念与亲情眷恋,又暗含着对官场漂泊、人生辗转的深沉喟叹。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那堪”二字统摄漂泊羁旅、故园牵念、亲恩难舍等多重愁绪,将除夕守岁的特殊时空转化为情感容器。“明日岁华新”以时间递进形成情感张力,在岁序更新的临界点迸发出漂泊者最深切的生存痛感。结句既暗合题面“除夜”的时间坐标,又以“新”字反衬旧岁积郁的苦闷,使漂泊者面对新年时既渴望时序更迭又恐惧继续漂泊的矛盾心理纤毫毕现,最终在时间节点的精准把控中将羁旅之悲与乡关之思推向极致。
3. 分段赏析
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抒发了远离故土的艰辛与漂泊之苦。诗人慨叹三巴道路的漫长难行,哀叹与故乡相隔万里之遥。他孤身一人流落异乡,举目无亲,生活困顿,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迢递”与“羁危”二字简练而精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开篇即显突兀之势,而“三巴路”与“万里身”又展现出宏大的地理格局,令人联想到李白笔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山川,生动描绘了巴蜀地区的险要地势。虽深情抒发了天涯漂泊的无尽情怀,却露出萧瑟衰败之感。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描绘了异乡除夕的凄凉景象。屋外是覆盖着残雪的杂乱山峦,屋内则是一支孤零零的蜡烛陪伴着诗人度过这个特殊夜晚。“乱山”与“残雪”不仅是对环境的客观描写,更是诗人内心纷乱与凄凉心境的写照。山峦用“乱”字形容,既展现了自然的杂乱形态,又巧妙映射了诗人内心的烦乱思绪;残雪的“残”字既点明了时节,又暗示冬寒未退,映射出内心的凄冷孤寂。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精妙的用字功力。“孤烛”二字同样极具表现力,往昔除夕,家人团聚,虽处乱世也能享受节日温馨;而今除夕,却是形单影只于异乡,唯有无言蜡烛相伴。蜡烛的“孤”与客人的“孤”相互映照,物我相融,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中“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异曲同工,同样触动人心,令人唏嘘不已。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实记录了久别家乡之人的情感变化。文字虽然朴实无华,却将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在家时有亲人相伴,自然感受不到仆人的可贵之处;如今漂泊在外,与亲人远隔千里,无法共同迎接新年,身边的僮仆反而成为唯一的陪伴,也为此增添了几分难得的暖意。对僮仆情感的转变,表面看似积极,实则暗含了诗人当时的孤独处境和生活困境。诗人运用巧妙笔法,明写与僮仆亲近之喜,暗指漂泊羁旅之苦,于无声处抒发了深沉感慨。这一联语言平实,情感真挚,与颔联相互呼应,感人至深。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总结全诗主旨,表达了不堪忍受漂泊生活的情感。想到明日又是新的一年,不禁悲从中来,愁绪万千。因此,诗人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新年,期盼能结束这种漂泊生涯,这种情感表达合情合理,真挚动人。这种结尾方式统摄了全篇的情感基调,将感叹羁旅、思念故乡、怀念亲人、感受孤独等复杂心绪凝聚于“那堪”二字之中,强化了情感表达,又以“明日岁华新”将这些思绪限定在除夕之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目中的“除夜”二字,在文末点明主题,强烈表达了诗人无法忍受异乡漂泊生活,渴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心愿。所有的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在此得到了彻底的宣泄。
4. 作品点评
崔涂此诗以质朴语言承载深沉羁旅之思。全篇不事雕琢,却在平实叙述中饱含真情实感。苍凉意境与工整字句相映成趣,“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一联尤见功力——乱山积雪的实景描写与孤烛独照的虚境营造交织,将时空阻隔的凄楚与身心孤寂的况味浓缩于十四字间。
# 刘云:平生客中除夕诵此,不复更作。刘云:句句亲切(“渐与”联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绝无字眼,自是工致。一字不可易。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崔涂《旅中》诗:“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诗话亟称之。然王维《郑州》诗:“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已先道之矣,但王语浑含胜崔。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昔人谓崔涂“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远不及王维“孤客亲僮仆”,固然。然王语虽极简切,入选尚未;崔语虽觉支离,近体差可,要在自得之。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唐云:戴(叔伦)、崔俱赋此题,首尾足敌。第三联,崔似胜戴;然切题,戴终胜耳。苦语实情(“渐与”二句下)。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司空曙“乍日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则久别乍逢,一则客中除夜之绝唱也。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绝类司空;崔涂“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绝类戴作,皆可亚之。
明胡应麟《诗薮》
# 刘辰翁曰:三、四,十字尤捏合。五、六,十字情痛能言,吴山民曰:次联惨淡,三联凄恻;结联着“除夜”,觉前六句俱有味。愚(周珽)谓:崔以“渐与”“转于”四字,着意形出“远”与“亲”二字,则崔固晚唐中苦吟者也。“孤烛”句尤浑厚。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比(戴)幼公作更尽、更悲。“僮仆”句,右丞有之,后出不妨同妙(“乱山”四句下)。此诗误入襄阳集中,岂声情稍稍有仿佛耶?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崔涂《除夜有感》,说尽苦情、苦境矣。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虽中唐,却逊此三四二句。若韩翃“千峰孤烛外,片雨一更中”,觉又胜此耳。五句全仄,名拗字句,五六亦是必至之情。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二句写尽在外真境。今夕飘泊,幸得将完,明日又要飘泊起了,此所以感也。转得好,合得好。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旅况之真如此,真是至文。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崔《除夜有感》……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吴昌祺云:下句尚未极惨,加上句而困极矣(“乱山”二句下)。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语意虽本幼公,而幼公三四便出题,此三四写景,较幼公五六却胜,又结方出题,法变。昔人谓五六不如“久客亲僮仆”简妙,良然。自一二直贯至五六,一气呵成。三四景中有情,五六“迢递”“羁危”合写,七总收,八方出“除夜”。觉一篇无非“除夜”,与张睢阳《闻笛》同法。
清屈复《唐诗成法》
# 颔联名俊。“孤客亲僮仆”,何许简贵!衍作十字,便不及前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情景凄飒,较胜“一年万里”之句。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是阅历后语,客中除夕不堪展读。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十字(按指“乱山”一联)十层。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宿卫州》诗“孤客亲僮仆”,语极沉至。后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衍作两句,便觉味浅。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可与马虞臣“落叶他乡树”一句媲美(“乱山”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下一篇:唐·孟浩然《和张丞相春朝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