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ǐ
使
dōng
zhāi
huì
yuè
shàng
rén
zhū
xué
shì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jùn
shǒu
chén
lín
jiān
zhào
chǔ
cái
shān
chuān
yún
qíng
kāi
kàng
zūn
féng
lín
liú
bēi
pān
zhū
zhòng
shuí
jiàn
gēng
méi
hàn
yuán
qíng
zhì
gāo
shēn
cái
cāng
zhōu
yuǎn
wèn
péng
lái

译文

郡守设下空席以待贤士,于林间召集楚地英才。山川间祈雨仪式已结束,云霞因天晴而舒展欢颜。以平等的礼节相互对待,敬重身着文人服饰的人,临溪举杯互敬酒盏。徒然仰慕朱仲的仙李,又有谁能举荐治国良才。诗文因真情而创作,意境深远需用心雕琢。水边隐居之地的乐趣并不遥远,何须远求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境。

逐句剖析

"郡守虚陈榻":郡守设下空席以待贤士,

"林间召楚材":于林间召集楚地英才。

"山川祈雨毕":山川间祈雨仪式已结束,

"云物喜晴开":云霞因天晴而舒展欢颜。

# 云:一作品。

"抗礼尊缝掖":以平等的礼节相互对待,敬重身着文人服饰的人,

"临流揖渡杯":临溪举杯互敬酒盏。

"徒攀朱仲李":徒然仰慕朱仲的仙李,

"谁荐和羹梅":又有谁能举荐治国良才。

# 谁:一作更。

"翰墨缘情制":诗文因真情而创作,

"高深以意裁":意境深远需用心雕琢。

"沧洲趣不远":水边隐居之地的乐趣并不遥远,

"何必问蓬莱":何须远求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排律,被收录于《孟浩然集》第三卷。诗中以“郡守虚陈榻”和“林间召楚材”等典故,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礼贤下士的浓厚氛围,展现了主人对贤才的尊重与渴求。而“临流揖渡杯”一句,则生动再现了曲水流觞的雅趣,仿佛让人置身于那充满诗意的聚会之中,感受着文人墨客们的畅快与惬意。“翰墨缘情制,高深以意裁”通过对东斋雅集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文学的珍视。“沧洲趣不远,何必问蓬莱”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融合多个典故,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和隐逸情怀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唐代文人雅士的风采和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未入仕途、隐居山林期间,生动描绘了韩大使在其东斋召集隐士岳上人与诸位文人学士进行雅集的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宴饮诗。诗歌借郡守在林间召集贤士相聚的场景,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明朗景致、宾主相敬的宴饮互动和以文会友的雅兴,既体现了对贤才被赏识的欣慰,也表达了对清雅生活的满足和对隐逸之趣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使用大量典故,如“林间召楚材”中“楚材”典出《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原指楚地人才外流,诗中反用其意,以“林间召楚材”表明自己作为楚地才俊被征召,既点明地域身份,又暗含对韩大使赏识的感激,与后文“徒攀朱仲李”的失落形成反差,强化怀才不遇的愤懑。

3. 分段赏析

“郡守虚陈榻,林间召楚材”开篇点明聚会背景,以“虚陈榻”典故(东汉陈蕃为徐稚特设坐榻)赞誉韩大使礼贤下士的胸怀,“林间召楚材”则暗指诗人自己作为隐士被征召。两句通过“郡守”与“楚材”的对比,既赞颂韩大使的礼贤之举,又隐含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山川祈雨毕,云物喜晴开”由人事转向自然,描绘祈雨后的晴朗景象。“祈雨”象征对时局的期待,“晴开”暗喻政治清明与聚会氛围的融洽。此联以景物烘托欢聚场景,语言清新明快,为后文抒情铺垫。“抗礼尊缝掖,临流揖渡杯”刻画聚会细节,“抗礼”体现平等相待的君子之风,“缝掖”代指儒生装束,凸显文人雅集的庄重;“临流揖杯”则化用高僧杯渡的典故,将隐士风度与禅意结合。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宾主间的敬重。“徒攀朱仲李,谁荐和羹梅”情感陡转,直抒怀才不遇之叹。“朱仲李”用朱仲种仙李的典故自比贤才,“和羹梅”则喻治国之才,反问“谁荐”道出无人引荐的苦闷。此联以典故含蓄表达对仕途的渴望。“翰墨缘情制,高深以意裁”由感慨转向创作,强调诗文应随心而作。“翰墨缘情”呼应前文聚会之乐,“高深以意”则体现诗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此联点明诗歌创作的主旨,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沧洲趣不远,何必问蓬莱”收束全诗,以“沧洲”(隐士居所)与“蓬莱”(仙境)对比,表明诗人虽未忘怀仕途,但已领悟隐逸生活的真趣。结尾豁达洒脱,呼应首联的礼贤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途中遇晴》

下一篇:唐·孟浩然《岁除夜有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