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xún
yáng
wàng
shā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guà
qiān
míng
shān
dōu
wèi
féng
zhōu
xún
yáng
guō
shǐ
jiàn
xiāng
fēng
cháng
yuǎn
gōng
zhuàn
yǒng
huái
怀
chén
wài
zōng
dōng
lín
jīng
shè
jìn
dàn
wén
zhōng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逐句剖析

"挂席几千里":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

# 挂席:张帆。

"名山都未逢":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 逢:遇到。

"泊舟浔阳郭":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

# 郭:外城。,浔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始见香炉峰":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尝读远公传":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

#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永怀尘外踪":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近":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

#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日暮但闻钟":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 但:一作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怀古诗。此诗前两联叙事,后两联以“泊舟浔阳郭”的暮色苍茫引出“望香炉峰”的遥思,在“东林精舍近”的虚实映照间,通过疏淡的叙事笔触、空灵的意象组合、对慧远典故的化用,表达了诗人对慧远高风的追慕,以及对庐山隐逸圣境的永恒神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733)深秋,布衣诗人孟浩然结束长达数载的吴越漫游,自广陵溯江西归襄阳。舟行至九江段浔阳江畔,暮色苍茫中泊船暂歇,但见庐山群峰嵯峨,香炉峰紫烟缭绕,东林寺晚钟杳渺。此情此景,勾连起诗人对晋代高僧慧远结社白莲、虎溪三笑的遥思——四百年前的文化记忆与眼前山水叠印,遂凝成这首空灵淡远的望山礼赞,眺望庐山所发思古幽情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句,以舟行千里的视角,写出诗人蓦然见山的刹那震颤,舟楫掠过浔阳城郭,云雾骤开处,香炉峰突兀擎天。后两句,诗人由眼前香炉峰紫烟,联想东晋慧远结社东林、虎溪传笑的旧事,将实景化为历史与信仰的载体。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末句“日暮空闻钟”以听觉意象收束全诗。钟声既是东林寺的实景(《高僧传》载寺院暮钟传统),又是慧远精神绵延的虚写,通过“空”字将空间转化为历史与信仰交织的禅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挂席几千里”开篇,如长镜头横扫江天,将舟行千里的浩渺时空压缩于十字之间。诗人以“未逢”二字作伏笔,看似轻描淡写的否定句式,实则以退为进,暗藏“千帆过尽皆不是”的期待焦灼。颔联“始见香炉峰”如蒙太奇骤切——浔阳城郭的烟火气中,香炉峰破云而出,以“始”字引爆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震撼。此处不写山形险峻,反以“未逢”到“始见”的转折,完成从“寻山”到“遇圣”的精神跃升。颈联笔锋陡转,由实入虚——“香炉峰”的云雾化作《高僧传》的书页(《高僧传》载慧远“影不出山三十年”),诗人与慧远在文字中神交。一个“怀”字,将地理之山转化为精神之峰,暗合禅宗“即色即空”的观照法门。尾联“日暮但闻钟”如古琴余响:“日暮”既是现实黄昏,亦隐喻盛唐夕阳与生命暮色;“东林精舍”近在咫尺,慧远却远隔千年,地理之近反衬历史之遥;“空闻钟”化用《金刚经》“如露亦如电”的佛理,钟声震荡间,诗人与高僧、此刻与往昔、存在与虚无,皆在声波中碎为齑粉。

4. 作品点评

孟浩然以江船为笔、暮钟为墨,在四联四十字中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远征。从“千里未逢”的求索,到“闻钟空山”的顿悟,诗人将行旅、怀古、禅思熔铸为“望”的哲学——既是肉眼的凝视,更是灵眼的照见。此诗如一幅水墨长卷,在留白处涌动盛唐文人“既在红尘浪游,又向青峰归去”的生命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来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但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如“松月生夜凉,石泉满清听”,亦可以为高远者也。

宋吕本中《吕氏童蒙训》

# 不经造意作。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诗有韵有格,格高似梅花,韵高似海棠。欲韵胜者易,欲格高者难,二者孟浩然兼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只如说话,而当代词人为之敛手,良由风神超绝,非复尘凡所有。王曰:前半偶然会心,后半淡然适足,遂成绝唱。

明李沂《唐诗援》

# 后半写“望”字,闲远空阔。

宋周弼《唐三体诗评》

# 一起超脱。不拘泥于对法,自是盛唐本色。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意匠浑沦,不可寻枝摘叶。

现代林东海《历代诗法》

# 已近远公精舍,而但闻钟声,写“望”字意,悠然神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五律有清空一气,不可以炼句炼字求者,最为高格。如襄阳“挂席几千里”,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夫古今所传伫兴而得者,莫如孟浩然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诸语。然当时实有微云、疏雨、河汉、梧桐诸景物,谋于目,谋于心,并无一字虚造,但写得大方不费力耳。然如此人人眼中之景,人人口中之言,而必待孟山人发之者,他人一腔俗虑,挂席千里,并不为看山计。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陈衍《石遗室诗话》

# 一片空灵。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送王大校书》

下一篇:唐·孟浩然《途中遇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