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漾自嶓冢":汉水发源于嶓冢山,
"东流为汉川":向东奔流形成浩荡的汉川。
"维桑君有意":您心怀桑梓之情远行,
"解缆我开筵":我解开船缆,为您设下饯别之宴。
"云雨从兹别":从此与你在云雨朦胧中分别,
"林端意渺然":望着树林尽头,离别的愁绪如烟水般渺远难平。
"尺书能不吝":希望您能不吝寄来书信,
"时望鲤鱼传":我时常盼望着能有“鲤鱼传书”的佳音。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五言律诗。诗歌介绍了汉水流经嶓冢向东汇为汉川的地理背景,描绘了友人在故乡情谊牵引下解缆启程、诗人设宴饯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怅惘,更通过“鲤鱼传书”的典故,传递出对日后互通音信的殷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双关:末句“时望鲤鱼传”以“鲤鱼”双关自然生物与书信载体:既呼应首联“导漾”“汉川”的水流意象,形成“水—鱼”的自然关联;又借“鲤鱼传书”典故,暗含对友人通信的期盼,将眼前离别之景与未来重逢之愿巧妙勾连。用典:诗中巧妙运用“鲤鱼”典故,以“鲤鱼传书”的汉乐府典故(《饮马长城窟行》),含蓄表达对友人别后互通音信的期盼,将眼前离别之情与未来重逢之愿凝于典中,言简意深。起兴:首联以汉水发源嶓冢、东流入川的自然意象起兴,既点明送别的地理背景,又以流水的悠长暗喻离情的绵长,自然引出后文离别之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导漾自嶓冢,东流为汉川”以汉水流域的地理景象开篇,通过“导漾”“东流”的动态描写,既交代了送别地点的环境特征,又暗喻时光如流水般不可逆,为离别营造自然背景。颔联“维桑君有意,解缆我开筵”中,“维桑”指故乡,点明友人此行与家乡有关;“解缆”与“开筵”形成动作呼应,一离一聚间,体现主客之间的情谊。颈联“云雨从兹别,林端意渺然”转写离别场景,“云雨”既是眼前实景,又象征聚散无常;“林端渺然”以空阔苍茫的视觉画面,烘托诗人怅惘若失的心境。尾联“尺书能不吝,时望鲤鱼传”巧妙化用“鲤鱼传书”典故,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日后互通音信的期盼,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
上一篇:唐·孟浩然《归至郢中》
下一篇: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