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íng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míng
lǎn
qún
wàn
yīn
sēn
níng
shuāng
jiàn
jiàn
shuǐ
tíng
xuán
jīn
bàn
zhēng
pān
zhāi
zhāi
kuī
ài
shēn
bìng
shēng
lián
gòng
xiāng
shì
gǎn
tóng
xīn
hóng
luó
pèi
xiāng
nián
cuì
zān
qíng
lái
pán
quán
shèng
zài
yōu
lín

译文

晨起环顾万物,林木仍笼罩在阴郁中。霜露融化成水滴,庭院橘果如金子般悬挂枝头。女伴们争相采摘,拨开茂密枝叶才能窥见果实。看到那并蒂而生的橘子让人顿生爱怜之情,她们互相展示,感叹同心的缘分。橘枝带刺如红罗被,果香沾染了发间的翠羽簪。将橘果捧上玉盘,比深藏幽林更显珍贵。

逐句剖析

"明发览群物":晨起环顾万物,

# 明发:黎明。

"万木何阴森":林木仍笼罩在阴郁中。

"凝霜渐渐水":霜露融化成水滴,

# 渐渐:沾湿貌。此句言露凝为霜。

"庭橘似悬金":庭院橘果如金子般悬挂枝头。

"女伴争攀摘":女伴们争相采摘,

"摘窥碍叶深":拨开茂密枝叶才能窥见果实。

"并生怜共蒂":看到那并蒂而生的橘子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 并生怜共蒂:《梁书·元帝纪》:“(大宝元年)正月辛亥朔,左卫将军王僧辩获橘三十子共蒂,以献。”蒂,花或果实与枝茎相连之处。共蒂,言一蒂而结两实也。

"相示感同心":她们互相展示,感叹同心的缘分。

"骨刺红罗被":橘枝带刺如红罗被,

# 被:外衣。,骨刺:橘茎有刺。

"香黏翠羽簪":果香沾染了发间的翠羽簪。

# 翠羽簪:妇人头饰。

"擎来玉盘里":将橘果捧上玉盘,

"全胜在幽林":比深藏幽林更显珍贵。

# 幽林:深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庭橘》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庭院中橘树的景象以及女子们采摘橘子的情景。前两句清晨时分,诗人放眼望去,万木葱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第三、四句霜降后的橘子在阳光下闪耀,如同悬挂的金子,生动地描绘了橘子的色泽和形态。第五、六句女子们争先恐后地采摘橘子,但茂密的树叶却遮挡了她们的视线,增添了采摘的乐趣。第七、八句橘子并蒂生长,女子们相互展示,体现了她们之间的友情和团结。第九、十句采摘后的橘子被放在红色的罗被上,香气四溢,女子们的发簪上也沾染了橘子的香气。后两句将橘子放在玉盘中,其美丽和香气胜过了在幽静的山林中自然生长的状态。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通过对橘树和女子们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诗人清晨起来观赏万物,众多的树木显得格外阴森。这句诗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为下文描写橘树做了铺垫。第三、四句:“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霜水渐渐凝结,庭院中的橘子如同悬挂的金子般闪耀。诗人用“悬金”比喻橘子,形象地展现了橘子的色泽和美丽。第五、六句:“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女伴们争相攀摘橘子,但茂密的叶子阻碍了她们的视线。这句诗描绘了女伴们采摘橘子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第七、八句:“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橘子并蒂生长,女子们相互展示,不仅体现了女子之间的友情和团结,还通过对并蒂橘子的怜爱,暗示了女子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珍视,从橘子并蒂联想到人心的相通,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寄托。第九、十句:“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橘子上的尖刺不小心扎到了红色的罗被,而橘子的香气浓郁,黏附在了女子们的翠羽簪子上,生动地描绘出橘子在采摘过程中与周围事物的接触和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渲染了橘子的魅力。后两句:“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将橘子放在玉盘中,其美丽和香气胜过了在幽静的山林中自然生长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重酬李少府见赠》

下一篇:唐·孟浩然《九日怀襄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