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yáo
shǐ
使
jūn
huì
shàng
rén
fáng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dài
xuě
méi
chū
nuǎn
hán
yān
liǔ
shàng
qīng
lái
kuī
tóng
tīng
wáng
jīng
huì
zhī
guān
kōng
yàn
yǒu
xíng
xīn
yīng
jué
wèi
huáng
níng

译文

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也才发青。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听佛家的经书。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逐句剖析

"带雪梅初暖":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

"含烟柳尚青":烟柳也才发青。

"来窥童子偈":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

# 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童子:经中尝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

"得听法王经":听佛家的经书。

# 法王:佛与法自在,称曰法王。

"会理知无我":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

# 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

"观空厌有形":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

# 观空:此处指”析空观“,于五音等法,观查分析,离其着心。

"迷心应觉悟":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

# 迷心:迷惑之心。

"客思未遑宁":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 未遑宁:谓没有闲暇安息。遑,闲暇。未:一作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初春景色为背景,通过对禅房的描写和禅理的领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佛教思想的向往。诗中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工整的对仗,将自然景色与禅理感悟巧妙结合。首联描绘早春景色,颔联点明游寺主题,颈联表达禅理领悟,尾联抒发内心矛盾。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清静佛门的向往和尘世纷扰的超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孟浩然一生交游广泛,与僧人交往频繁,常登游佛寺禅居。这首诗便是他在陪同一位姚姓州郡长官拜访禅师后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禅房与感悟禅理的诗作。全诗以初春时节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带雪梅花、含烟柳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来到禅房,聆听佛法,领悟禅理,体会到“无我”的境界,对世间有形之物产生厌倦之情。然而,尽管诗人对禅理有所领悟,但内心的羁旅之情仍未完全平静,展现了诗人对禅与世俗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写,引出对禅房的拜访和禅理的领悟,以自然之景烘托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典:颈联“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巧妙引用佛教禅理,通过对“无我”和“观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和对尘世的超脱,用典自然贴切,提升了诗歌的哲理深度。

3. 分段赏析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首联凭借精巧的对仗,生动勾勒出早春时节的清寒与雅致,细腻的笔触让“雪梅”与“烟柳”的意象跃然纸上。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明确了诗人的游寺之行,同时借童子诵偈、聆听法王经文,隐喻惠上人佛法高深,表达了诗人的敬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颈联抒写了诗人参偈听经后的感悟。领悟佛理后,诗人深知“无我”之境的深邃。《止观》卷七提到:“因缺乏智慧而执着于‘我’的存在,而以智慧观照,则‘我’实不可得。”诗人通过禅理的体悟,对有形之躯的执着逐渐消解,生出超脱之念。“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尾联展现了诗人在禅理启迪下对觉悟的渴望,然而羁旅的思绪却难以平息,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惆怅。虽未能完全超脱尘世,但诗人对清净佛门的向往之情已然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下一篇:唐·孟浩然《游景空寺兰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