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zhù
róng
fē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zhù
róng
wàn
zhàng
jiàn
jiàn
qīng
yān
shān
wēng
ài
shān
kěn
guī
ài
shān
zuì
mián
shān
gēn
shān
tóng
xún
zháo
gǎn
jīng
chén
yín
wéi
shān
wēng
chēn
mèng
huí
dǒu
sǒu
xià
shān
jìng
luó
yuè
sōng
fēng
qīng

译文

祝融峰高耸万丈,拔地而起,想要看清它,却被轻烟笼罩,难以得见。有位老翁喜爱这山色,舍不得归去,因为太爱这山,喝醉后便在山脚下酣睡。山童找到了他,却不敢惊动,犹豫迟疑,是害怕山翁会生气责怪。老翁睡醒后精神振作,起身下山,一路上,松萝、明月相伴,清风徐徐,十分清幽。

逐句剖析

"祝融万丈拔地起":祝融峰高耸万丈,拔地而起,

"欲见不见轻烟里":想要看清它,却被轻烟笼罩,难以得见。

"山翁爱山不肯归":有位老翁喜爱这山色,舍不得归去,

"爱山醉眠山根底":因为太爱这山,喝醉后便在山脚下酣睡。

"山童寻着不敢惊":山童找到了他,却不敢惊动,

"沉吟为怕山翁嗔":犹豫迟疑,是害怕山翁会生气责怪。

"梦回抖擞下山去":老翁睡醒后精神振作,起身下山,

"一径萝月松风清":一路上,松萝、明月相伴,清风徐徐,十分清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祝融峰》是唐代韩愈创作的一首诗。全诗描绘了祝融峰高耸入云、在轻烟中若隐若现之景,以及山翁爱山醉眠山底、山童寻翁不敢惊扰,表达了对祝融峰景色的喜爱与沉醉。上半部分以夸张突出祝融峰的雄伟高峻与神秘朦胧,通过山翁与山童的互动,增添生活趣味;下半部分刻画山童小心翼翼形象及山翁下山,以清幽之景作结。该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幅山间生活图景,将自然之美与人物情感融合,虽无华丽辞藻,却因质朴真实动人,体现了韩愈诗歌在山水题材创作上的不同视角与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万丈”极言祝融峰之高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欲见不见轻烟里”,描绘出山峰在轻烟笼罩下若隐若现的朦胧之态,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氛围,展现出祝融峰雄伟巍峨的形象,同时也为后文的游览增添了一份向往与期待。“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此句从人物角度切入,刻画了一位痴迷于山色的山翁形象。“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反复强调山翁对山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甚至醉卧山底,生动地表现出祝融峰景色的迷人,也侧面烘托出此地的独特魅力。“山童寻着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这两句进一步围绕山翁展开,通过描写山童的小心翼翼,“不敢惊”“怕山翁嗔”,从侧面展现出山翁对山的这份热爱是深入骨髓的,不容他人轻易打扰。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使整首诗的场景更加鲜活生动。“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梦回抖擞下山去”写山翁梦醒后精神抖擞地下山,展现出一种洒脱自在的状态。“一径萝月松风清”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描绘出下山路径上,松萝、明月、清风相伴的清幽之景,既让读者感受到了山间景色的清新宜人,又传达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使诗歌在结尾处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岐山下二首 其二》

下一篇:唐·韩愈《题游息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