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就规矩":木材能按照圆规曲尺最成器具,
# 木之就规矩:木材能合乎规矩。就:符合。
"在梓匠轮舆":是因为木工和轮舆匠人的辛勤劳动。
# 轮舆:指制作车轮和造车的古代工匠。,梓匠:木工。
"人之能为人":人之能够成才,
"由腹有诗书":是因为饱读诗书。
"诗书勤乃有":诗书中的知识只有勤奋才能获得,
"不勤腹空虚":不勤奋肚子里就空虚。
"欲知学之力":若想知道学习的力量,
"贤愚同一初":贤能与愚笨起初本相同。
"由其不能学":由于有的不能勤学,
"所入遂异闾":所走的门径也就不同。
# 异闾:里门。秦时贫民居里门左侧,富人居里门右侧,后代指富贵者与贫贱者异里而居。
"两家各生子":两户人家各生一子,
"提孩巧相如":在襁褓中的时候是一样的聪明。
"少长聚嬉戏":年少和年长的时候都聚在一起嬉戏玩耍,
"不殊同队鱼":就像一个队里的鱼群一样。
# 队鱼:指群鱼。,不殊:没有区别、一样。
"年至十二三":到十二三岁,
"头角稍相疏":各人表现出来的就稍稍不同。
"二十渐乖张":到二十岁,就变得差别很大,
# 乖张:指彼此间差异变大,表现不相合。
"清沟映污渠":像一条污渠映在清沟中一样明显。
"三十骨骼成":到三十岁,人已长成,
# 骨骼:旧注:音格。
"乃一龙一猪":区别如龙和猪一样,原因就在于勤学与否。
"飞黄腾踏去":优异的那个飞黄腾达后,
"不能顾蟾蜍":不可能再去关心那个像癞蛤蟆一样的同伴。
"一为马前卒":这样,一个成了马前的走卒,
"鞭背生虫蛆":被鞭子抽打得脊背生蛆。
"一为公与相":一个成了王公宰相,
"潭潭府中居":雍容大度地坐在官府之中。
# 潭潭府中:指豪华广阔的深府大院。潭潭:深广的样子。
"问之何因尔":问到他们为何有这样大的不同,
"学与不学欤":就是学习与不学习的缘故啊。
"金璧虽重宝":黄金璧玉虽然是贵重的宝物,
"费用难贮储":但是它们很快就会被消费掉了而难以贮存储藏起来。
"学问藏之身":学问学到自己的身上,
"身在则有余":只要你人还活着,就能享用不尽。
"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不系父母且":不在于父母带给他们的有什么不同。
# 且:文言助词,用在句末,与“啊”相似。
"不见公与相":难道没见过很多王公宰相,
"起身自犁鉏":都是出身于耕田种地的贫微人家么。
# 犁鉏:犁和锄,借指农家。
"不见三公后":难道没看到达官显贵的后代,
"寒饥出无驴":饥寒交迫的,出门时连驴子也没得骑。
"文章岂不贵":文章哪能够说它不贵重呢,
"经训乃菑畬":经书古训你要勤奋苦读啊。
# 菑畬:耕地为民之本,喻指事物的根本。
"潢潦无根源":积水池如果没有源头,
# 潢潦:潦地上流淌的雨水。
"朝满夕已除":那么早晨满了晚上就会干涸。
"人不通古今":人如果不懂得古今之事,
"马牛而襟裾":就像牛马穿了人的衣服一样。
# 马牛而襟裾:骂人的话,言说如同是穿人衣的牛马禽兽。
"行身陷不义":如此行事,自身将会陷入不仁不义的处境,
"况望多名誉":哪里还会奢望有多好的名誉。
"时秋积雨霁":现在正是秋天,雨刚刚过去,
# 霁:指天放晴。
"新凉入郊墟":郊外天气渐渐变凉爽了。
"灯火稍可亲":你要渐渐学会在夜晚的灯光下,
"简编可卷舒":摊开诗书加紧读书。
"岂不旦夕念":怎么能够不早晚挂念你啊,
"为尔惜居诸":希望你要珍惜大好时光。
# 居诸:居、诸本是语气词,这里指时光、光阴。
"恩义有相夺":我对你尽的恩义有所不够,
"作诗劝踌躇":才作这首诗来勉励你。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教子诗。诗歌体现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勤学观点,勉励儿子勤奋读书、立志成人,表达了希望儿子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期望及深切关爱。
2. 分段赏析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以木材需工匠按规矩加工成器,比喻人要靠诗书成就自身,开篇用类比点明诗书对人的重要性。“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强调学问需勤奋获得,不勤奋则腹中空空;指出贤与愚起初并无差别,差异源于是否学习,直白道出勤奋与学习的关键。“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说明因不学习,人生轨迹渐不同;以两家孩子幼年时灵巧相似为例,为后文对比做铺垫,体现初始状态的一致。“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写孩子们年少时一起嬉戏,如同一群鱼般无差别;到十二三岁,才开始显露出些许不同,展现差异的初步显现。“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随着年龄增长,二十岁时差距如清沟与污渠般明显;三十岁成年后,境遇更是如龙凤与猪般悬殊,用比喻强化对比。“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以“飞黄”(骏马)象征顺遂者,“蟾蜍”喻困顿者,前者无暇顾及后者;一个成马前卒遭鞭挞,形象展现不学的悲惨境遇。“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一个成公侯宰相居深宅大院,鲜明对比后设问,直指差异根源在于是否学习,点明核心主旨。“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将金银玉璧与学问对比,前者耗费后难留存,后者随人存在且用之不尽,凸显学问的持久价值。“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说明君子与小人之分不取决于父母出身;以公侯宰相出身耕农为例,证明学问可改变阶层。“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再举三公后代穷困无驴的例子,强化出身非决定因素;指出文章虽可贵,经籍训诂才是根基,如耕种般需深耕。“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以无源积水早晚干涸比喻无学问者空虚;批评不通古今者如穿衣的牛马,不懂礼仪,警示不学的后果。“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说明陷入不义之举,更难有好名声;描绘秋雨初晴、凉意入乡的景象,营造适宜读书的氛围。“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写此时灯火宜人、书籍可随意翻阅,正是读书好时机;表达时刻为儿子珍惜时光的牵挂,流露父爱。“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点明因担心儿子在恩义与时光中犹豫,故作诗劝勉,收束全篇,凸显劝学的恳切用意。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以质朴笔触、鲜活意象展现情谊与哲思,蕴含深厚价值。我们当从中汲取智慧,于人生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上一篇:唐·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 其三》
下一篇:唐·韩愈《县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