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fén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rén
záo
kāi
hùn
dùn
èr
yóu
lái
yǒu
qīng
zhuó
yùn
qīng
zhě
wéi
shèng
xián
zhōng
zhuó
zhě
chéng
yīng
háo
suī
míng
yóu
jiā
xiào
péng
róng
huá
dàn
shì
yǎn
zhōng
xiào
wàn
xián
rén
yǒu
táng
wén
shèng
quán
míng
shū
shǐ
cái
xián
zhōng
jiān
shī
shuí
qīng
xīn
zhǐ
dōu
rén
yǒu
gōng
chēng
quán
měi
dāng
shī
rén
lún
zhuī
qīng
fēng
ěr
xīn
duó
zào
huà
huí
yáng
chūn
tiān
guāng
qíng
shè
dòng
tíng
qiū
hán
wàn
qǐng
qīng
guāng
liú
cháng
ài
jiàn
miàn
shēng
xián
chóu
jīn
chūn
ǒu
lěi
yáng
cǎn
xún
jiāng
shàng
zhào
péng
yān
cūn
shù
bǎi
zhāo
shǒu
jiè
wèn
niú
ér
ér
zhǐ
táng
mén
sān
jiān
cǎo
máo
yuán
shēng
shù
hán
zhú
shān
shān
yáo
wǎn
fēng
màn
céng
céng
chán
tíng
shēng
táng
zài
bài
xīn
rán
xīn
qián
chéng
duī
kōng
yān
shǐ
使
shī
rén
tàn
bēi
yuàn
shēng
qiān
西
fēng
hán
chén
qiū
shuǐ
dāng
shí
chù
chù
duō
bái
jiǔ
niú
ròu
jīn
jiā
jiā
yǒu
yǐn
jiǔ
shí
ròu
jīn
cháng
rén
bǎo
měi
dāng
chēng
cái
xián
niè
hóu
jiàn
dài
chéng
fēi
shèng
zài
sōu
qiú
jiān
chén
tiān
zhuō
yuè
zǒu
qiān
zhàng
zhōng
jiàn
biàn
便
chén
luó
zhī
tiān
yǒu
suǒ
cún
sān
xián
suǒ
guī
tóng
shuǐ
guò
liú
shī
qiān
bǎi
rén
jiā
xiù
xiāng
měi
fén
kōng
chuán
wén
qiān
chǒu
shēng
jìng
shuí
míng
shí
hào
è
rén
yīng
zhī
zhōng
shǐ

译文

是谁凿开了混沌的外壳,阴阳二气向来就有清有浊。孕育了清气的成为了圣贤之人,聚集了浊气的长成愚钝朴实之辈。英雄豪杰虽然离世但名声依然美好,不成器的人白白死去就像蓬草和麻一样无足轻重。荣华富贵在世俗之人眼中只是一时的,而忠孝的品德才是万古以来贤人的根基。唐朝的文化艺术繁荣又完备,能写进史册的都是有才德的贤人。在这些人中,诗歌文笔谁能称得上清新呢,屈指算算也不过四五个人罢了。只有杜甫(杜工部)能称得上完美无缺,当时的诗人没有能和他相比拟的。他的诗笔能追逐清风,洗净世人的俗耳,他的诗心能胜过自然的造化,带来如春天般的生机。晴朗的天光照射在秋天的洞庭湖上,如同万顷寒玉,清光流转。我常常对他的才华爱慕得如同饥渴一般,没有见过他本人心中就生出无端的愁绪。今年春天我偶然客居在耒阳的路上,心情凄惨地去寻访江上杜甫的坟墓。我招呼朋友特意踏上烟雾弥漫的小路,走进溪边的村庄走了几百步。我招手向骑牛的牧童问路,牧童给我指着通往杜甫祠堂的路。走进门,只有三四间古老的屋子,茅草沿着台阶生长了无数。清冷的竹子在晚风中沙沙作响,野生的藤蔓层层缠绕着庭院和门户。我走进正堂拜了两拜,心中十分哀伤,想要虔诚地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只见一堆荒土在烟雾弥漫的草丛中,白白地让我这个诗人感叹悲伤。杜甫的怨声寄托在千古的西风中,他的寒骨一夜之间沉入了秋水。当时到处都有很多白酒,现在牛肉也是家家都有。现在人们喝酒吃肉是这样平常,为什么普通人不会因为吃得过饱而死呢?杜甫当年被称为才德兼备的贤人,聂侯对他的款待实在不应该让他遭遇不幸。等到皇帝再次想要寻访杜甫的踪迹,奸臣就用这个机会欺骗天子。有人说杜甫像李白捉月那样,走入千丈波涛之中,就像那些忠诚进谏的人沉入汨罗江底一样。本来就知道天意自有它的安排,屈原、李白、杜甫三位贤才都归向了同一片水域。过往的客人留下了千百首诗,那些华丽的词句不过是白白地赞美罢了。杜甫坟空、饱食而死的传闻已经有了,这千古的不好的名声究竟谁能洗刷呢?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那些爱好古贤、痛恨恶人的人,应该能从我的诗中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逐句剖析

"何人凿开混沌壳":是谁凿开了混沌的外壳,

"二气由来有清浊":阴阳二气向来就有清有浊。

"孕其清者为圣贤":孕育了清气的成为了圣贤之人,

"钟其浊者成愚朴":聚集了浊气的长成愚钝朴实之辈。

"英豪虽没名犹嘉":英雄豪杰虽然离世但名声依然美好,

"不肖虚死如蓬麻":不成器的人白白死去就像蓬草和麻一样无足轻重。

"荣华一旦世俗眼":荣华富贵在世俗之人眼中只是一时的,

"忠孝万古贤人芽":而忠孝的品德才是万古以来贤人的根基。

"有唐文物盛复全":唐朝的文化艺术繁荣又完备,

"名书史册俱才贤":能写进史册的都是有才德的贤人。

"中间诗笔谁清新":在这些人中,诗歌文笔谁能称得上清新呢,

"屈指都无四五人":屈指算算也不过四五个人罢了。

"独有工部称全美":只有杜甫(杜工部)能称得上完美无缺,

"当日诗人无拟伦":当时的诗人没有能和他相比拟的。

"笔追清风洗俗耳":他的诗笔能追逐清风,洗净世人的俗耳,

"心夺造化回阳春":他的诗心能胜过自然的造化,带来如春天般的生机。

"天光晴射洞庭秋":晴朗的天光照射在秋天的洞庭湖上,

"寒玉万顷清光流":如同万顷寒玉,清光流转。

"我常爱慕如饥渴":我常常对他的才华爱慕得如同饥渴一般,

"不见其面生闲愁":没有见过他本人心中就生出无端的愁绪。

"今春偶客耒阳路":今年春天我偶然客居在耒阳的路上,

"凄惨去寻江上墓":心情凄惨地去寻访江上杜甫的坟墓。

"召朋特地踏烟雾":我招呼朋友特意踏上烟雾弥漫的小路,

"路入溪村数百步":走进溪边的村庄走了几百步。

"招手借问骑牛儿":我招手向骑牛的牧童问路,

"牧儿指我祠堂路":牧童给我指着通往杜甫祠堂的路。

"入门古屋三四间":走进门,只有三四间古老的屋子,

"草茅缘砌生无数":茅草沿着台阶生长了无数。

"寒竹珊珊摇晚风":清冷的竹子在晚风中沙沙作响,

"野蔓层层缠庭户":野生的藤蔓层层缠绕着庭院和门户。

"升堂再拜心恻然":我走进正堂拜了两拜,心中十分哀伤,

"心欲虔启不成语":想要虔诚地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

"一堆空土烟芜里":只见一堆荒土在烟雾弥漫的草丛中,

"虚使诗人叹悲起":白白地让我这个诗人感叹悲伤。

"怨声千古寄西风":杜甫的怨声寄托在千古的西风中,

"寒骨一夜沉秋水":他的寒骨一夜之间沉入了秋水。

"当时处处多白酒":当时到处都有很多白酒,

"牛肉如今家家有":现在牛肉也是家家都有。

"饮酒食肉今如此":现在人们喝酒吃肉是这样平常,

"何故常人无饱死":为什么普通人不会因为吃得过饱而死呢?

"子美当日称才贤":杜甫当年被称为才德兼备的贤人,

"聂侯见待诚非喜":聂侯对他的款待实在不应该让他遭遇不幸。

"洎乎圣意再搜求":等到皇帝再次想要寻访杜甫的踪迹,

"奸臣以此欺天子":奸臣就用这个机会欺骗天子。

"捉月走入千丈波":有人说杜甫像李白捉月那样,走入千丈波涛之中,

"忠谏便沉汨罗底":就像那些忠诚进谏的人沉入汨罗江底一样。

"固知天意有所存":本来就知道天意自有它的安排,

"三贤所归同一水":屈原、李白、杜甫三位贤才都归向了同一片水域。

"过客留诗千百人":过往的客人留下了千百首诗,

"佳词绣句虚相美":那些华丽的词句不过是白白地赞美罢了。

"坟空饫死已传闻":杜甫坟空、饱食而死的传闻已经有了,

"千古丑声竟谁洗":这千古的不好的名声究竟谁能洗刷呢?

"明时好古疾恶人":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那些爱好古贤、痛恨恶人的人,

"应以我意知终始":应该能从我的诗中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杜工部坟》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诗。诗中先论圣贤愚朴之由,再赞唐代才贤,突出杜甫诗歌“清新全美”、无人能及的卓越成就;接着描述自己前往耒阳寻访杜甫墓的经过,展现墓地荒凉之景;而后对杜甫疑似饫死的传闻表达痛心与质疑,斥责奸臣欺君,感叹杜甫忠谏未得善终;最后呼吁明时之人应明辨真相。全诗情感深沉,通过凭吊杜甫,表达对其才华的推崇与命运的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何人凿开混沌壳,二气由来有清浊”两句以设问开篇,探讨天地初始的状态,提出“二气有清浊”的观点,认为自混沌初开,阴阳二气便有清浊之分,为后文论述圣贤与愚朴的产生奠定哲学基础,赋予诗歌深邃的思辨色彩。“孕其清者为圣贤,钟其浊者成愚朴”,此句承接上文,指出禀受清气者成为圣贤,承受浊气者则变为愚钝朴实之人,以简洁的语言构建起人物品性与阴阳二气的关联,初步阐述作者对人物品性形成的认知,为后文评价杜甫作铺垫。“英豪虽没名犹嘉,不肖虚死如蓬麻”,将英豪与不肖之人对比,表明英豪即便离世,声名依然美好;而不肖之人死去,却如同蓬草麻秸般毫无价值,突出品德与声名的重要性,也为强调杜甫的贤能与价值做准备。“荣华一旦世俗眼,忠孝万古贤人芽”,强调荣华富贵在世俗眼中只是短暂的,而忠孝才是贤人永恒的根基,通过对比,凸显出作者对高尚品德和精神价值的推崇,为评价杜甫的文学地位和人格魅力提供价值标准。“有唐文物盛复全,名书史册俱才贤”,描述唐朝文化繁荣、人才辈出,诸多贤才事迹载入史册,展现出时代背景,为引出杜甫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做铺垫,说明杜甫身处文化昌盛的时代环境。“中间诗笔谁清新,屈指都无四五人”,以反问和计数的方式,在众多唐代诗人中筛选出诗风清新者寥寥无几,通过这种方式制造悬念,自然地引出后文对杜甫诗歌成就的高度赞誉。“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直接点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堪称完美,当时的诗人无人能与之相比,简洁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杜甫诗歌的极高评价,突出杜甫在唐代诗坛独一无二的地位。“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笔追清风洗俗耳”形容杜甫的诗歌如清风般能洗涤世人的耳朵,使其摆脱低俗;“心夺造化回阳春”则表明杜甫的心境与创作能超越自然,带来如春天般的生机,生动地展现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与精神感染力。“天光晴射洞庭秋,寒玉万顷清光流”,以洞庭湖秋景作比,描绘出晴朗天空下,洞庭湖如万顷寒玉般清光流淌的壮丽画面,借美景比喻杜甫诗歌的意境,烘托其诗歌清新、澄澈、壮阔的艺术境界。“我常爱慕如饥渴,不见其面生閒愁”,用“爱慕如饥渴”的夸张手法,直白地表达作者对杜甫的极度仰慕之情,“不见其面生閒愁”进一步强化这种渴望,展现出作者对杜甫的倾慕已深入内心,难以释怀。“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交代创作背景,说明作者今年春天偶然来到耒阳,怀着凄惨的心情去寻找杜甫在江边的墓地,“凄惨”一词奠定了后文凭吊时的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对杜甫墓地境况的好奇。“召朋特地踏烟雾,路入溪村数百步”,描述作者召集朋友,特意穿过烟雾,沿着小路走进溪村数百步去探寻杜甫墓,“特地”“数百步”等词体现出作者对凭吊杜甫的重视与执着,表现出对杜甫的敬重。“招手借问骑牛儿,牧儿指我祠堂路”,通过向骑牛牧童问路的细节,生动展现出寻找杜甫墓地的过程,使诗歌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也为后文描写杜甫祠堂和墓地的景象做铺垫。“入门古屋三四间,草茅缘砌生无数”,描绘进入杜甫祠堂后的所见,只有三四间破旧的古屋,台阶边缘长满无数草茅,以简洁的白描手法,勾勒出祠堂的破败、荒凉之态,让人感受到岁月对杜甫遗迹的侵蚀。“寒竹珊珊摇晚风,野蔓层层缠庭户”,以“寒竹”在晚风中摇曳、“野蔓”层层缠绕庭院门户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杜甫祠堂的萧瑟与荒芜,借景抒情,烘托出作者凭吊时内心的凄凉之感。“升堂再拜心恻然,心欲虔启不成语”,刻画作者进入堂内,虔诚地拜谒杜甫时的心理与动作,“心恻然”表现出内心的悲伤怜悯,“心欲虔启不成语”则细腻地描绘出因情感过于复杂而无法言说的状态,将作者对杜甫的敬重与惋惜之情推向高潮。“一堆空土烟芜里,虚使诗人叹悲起”,看到杜甫的墓地只是烟雾荒草中的一堆空土,作者不禁感叹悲伤,“虚使”一词流露出对杜甫身后凄凉境况的惋惜与无奈,也暗含对其才华未得更好珍视的遗憾。“怨声千古寄西风,寒骨一夜沉秋水”,想象杜甫的怨声寄托在千古不息的西风中,寒骨沉入秋水,以充满悲剧色彩的描写,表达出对杜甫命运的深切同情,也为后文探讨杜甫死因做铺垫。“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白酒、牛肉为切入点,指出如今人们常饮酒吃肉却无人因饱食致死,借此质疑杜甫因饮食而死的传闻,引发读者对杜甫死因的思考。“子美当日称才贤,聂侯见待诚非喜”,点明杜甫才华出众,然而聂侯的接待却未必是出于善意,暗示杜甫之死或许另有隐情,为后文进一步探讨杜甫死因埋下伏笔,使诗歌叙事更具悬念。“洎乎圣意再搜求,奸臣以此欺天子。捉月走入千丈波,忠谏便沉汨罗底”,讲述皇帝重新寻访杜甫,奸臣却借此欺瞒天子,编造杜甫捉月投江、忠谏沉江等不实说法,揭示杜甫死因传闻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黑暗与阴谋,表达作者对杜甫遭遇的不平。“固知天意有所存,三贤所归同一水”,作者认为杜甫与屈原等贤才最终都魂归江水,或许是天意使然,将杜甫与先贤相提并论,在感慨命运的同时,也进一步凸显杜甫的贤能与高尚品格,赋予杜甫之死以悲壮的色彩。“过客留诗千百人,佳词绣句虚相美”,指出过往的过客留下千百首诗,虽词句华美,但对杜甫墓地的凄凉现状却无实际改变,暗含对这些诗歌流于表面、未能真正触动人心的批判,也反衬出作者对杜甫的深切关注。“坟空饫死已传闻,千古丑声竟谁洗?”,以反问语气强调杜甫因饱食而死的传闻已成千古丑声,质问谁能为杜甫洗刷这一不实的名声,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不实传闻的愤慨与为杜甫鸣不平的急切心情。“明时好古疾恶人,应以我意知终始”,作者希望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人们能够崇尚古贤、憎恶奸邪,理解自己对杜甫的敬重和为其鸣不平的心意,以期望作结,呼吁世人正确认识杜甫的价值与遭遇,使诗歌主旨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杂诗四首 其三》

下一篇:唐·韩愈《杏园送张彻侍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