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ǎng
广
xuān
shàng
rén
pín
jiàn
guò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sān
bǎi
liù
xún
cháng
rǎo
rǎo
chōng
fēng
chén
āi
jiǔ
cán
cháo
shì
kōng
kuì
gāo
sēng
shù
wǎng
lái
xué
dào
qióng
nián
suǒ
de
yín
shī
jìng
wèi
néng
huí
tiān
hán
yóu
rén
shǎo
hóng
chuāng
qián
yǒu
duī

译文

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

逐句剖析

"三百六旬长扰扰":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

# 扰扰:忙乱的样子。,三百六旬:一年到头,这里是经常之意。百,一作十。

"不冲风雨即尘埃":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

# 冲:冒过,撞过。

"久惭朝士无裨补":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

# 裨补:有所补益。,朝士:朝官。,惭:一作为。

"空愧高僧数往来":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学道穷年何所得":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

# 道:这里指儒家之道。

"吟诗竟日未能回":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

# 回:回来,或者理解为回复。

"天寒古寺游人少":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

"红叶窗前有几堆":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广宣上人频见过》是中唐诗人韩愈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首联讲述诗人一年到头常受广宣上人频繁拜访的困扰,不是在风雨中就是于尘埃里与之相见。颔联和颈联中,诗人自谦身为朝士却无补于世,对高僧多次往来深感愧疚,感慨自己穷年学道却无收获,整日吟诗也未有进展。尾联描绘天寒古寺游人稀少,窗前红叶堆积的景象,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频繁打扰的不满。全诗风格平易坦荡,不曲意逢迎,字里行间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广宣上人频见过》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此时诗人韩愈在京城担任官职。广宣上人是一位活跃的诗僧,常以诗文与京城士大夫交往。诗人对广宣上人频繁登门拜访心生厌烦,故创作此诗以表达内心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酬赠诗。描绘了诗人一年到头频受广宣上人打扰的情形,以自谦之辞感慨学道无所得、吟诗无进展,刻画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堆积的景象,委婉表达对上人频访的厌烦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将 “扰扰” 的烦乱心境与 “风雨”“尘埃” 的奔波场景相对照,以广宣上人殷勤奔走权贵之门的外在形象,反衬出诗人内心无奈不堪、厌烦应酬的情绪。用典:首联暗用 “风雨” 典故(如《诗经》中 “风雨如晦” 的奔波意象),原指艰难环境中的往来,诗人借此婉指上人不顾风雨尘埃的频繁造访,既贴合应酬场景,又暗含对其热衷世俗交往的微讽。反语:颔联中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表面自谦身为朝士却无补于世,愧对上人多次往来,实则以反语的方式,委婉谢绝广宣上人的拜访。双关:颈联 “吟诗竟日未能回” 中的 “未能回”,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整日吟诗却未能归家静修,也可理解为广宣上人以诗相赠,自己因才疏学浅难以回复,以此为托辞回绝广宣上人。借景抒情:尾联描绘 “天寒古寺”“红叶堆积” 的寂寥景象,借景抒情,通过展现寺庙清冷、无人打扫的画面,委婉地表达对广宣上人热衷世俗交际、疏于修行的不满与规劝之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将“扰扰”与“风雨”“尘埃”交织在一起,生动刻画出广宣上人殷勤奔走、频繁出入权贵之门的形象。“扰扰”一词直抵诗人内心,将其不堪其扰的无奈心境和盘托出,同时暗用“风雨”典故,以曲笔微辞的方式,巧妙传递出对上人频频造访的隐微不满。颔联中“惭”“愧”二字连用,表面上是诗人自谦身为朝士却无补于世,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实则暗含反语机锋,字里行间实为对上人频繁拜访的委婉谢绝。这两个充满谦抑色彩的词语,不仅展现出诗人的自谦之态,更深刻揭示出他与上人在立身处世观念上的根本分歧,二人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思想隔阂。颈联依旧延续自谦基调,诗人慨叹自己穷年累月学道却未有所得,整日吟诗推敲却迟迟未能回应(“未能回”既可理解为未归家静修,亦可解读为对上人诗赠的才疏难复)。无论作何理解,这两句诗都是诗人对广宣上人交往诉求的含蓄回绝。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特意强调自己研习的是儒家圣道、推崇孔孟之学,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疏离态度。尾联聚焦“天寒红叶”的意象,以简练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冷寂寥的初冬寺院图景。诗人化用王维诗作的意境,借寺院中红叶堆积、无人清扫的景象,暗讽广宣上人虽身为僧人却终日在外奔走应酬,甚少驻锡寺院静心修行。这一细节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绵里藏针,以委婉而不失锋芒的方式,再次表达了对上人频繁打扰的深层不满。

4. 作品点评

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使命,对佛老等学说持排斥态度。然而,名为广宣上人的诗僧却屡屡以诗文求教。诗人碍于情面不得不稍作敷衍,但内心对这种奔走权贵之门的僧人深感无奈与鄙薄,诗题中 “频” 字已暗藏不耐之意。全诗以自谦语气贯穿,借委婉暗示表明态度,隐含 “过多交往于双方无益” 的疏离感,其深层缘由在于彼此坚守的处世之道与精神根基迥异。结尾以 “天寒寺冷、红叶堆积” 的意象巧妙寄意,表面写寺院清寂,实则讥讽僧人终日在外奔走、疏于静修,暗含 “既为高僧,当潜修佛理、驻锡寺院” 的规劝。诗中亦渗透着类似韩愈《〈五箴〉小序》中 “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有负于初心” 的人生慨叹,感慨初心与现实的落差。整首诗风格平易坦荡,不堆砌典故,不曲意逢迎,字里行间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于含蓄中见立场,于委婉中显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广宣系方外人,不干尘世事。公在中都,方处人海。故发句先述公之情状。下句言无日不奔驰,三百六旬扰扰,炼一“长”字介召作句,盖公况可知,便见不及广宣之能静。下句写足上句意,言一身惟在风雨尘埃中,而不得自在。颔联上句承发句,言身为朝士,无补于时,从此扰扰;“无裨补”三字,从“久”字发生。下句言对广宣徒有愧色,“数往来”五字写题中“频见过”。两句流水对,下句即起颈联。颈联“学道”固对广宣言,“吟诗”亦系对十广宣发,以广宣有诗名。可知诗文用字,必有关系,断无可以随手扯入也。落句写景作收,惟天寒寺古,故游人常少;惟游人少,故红叶不扫而堆枳也。上下句用意须贯通,布局须有照应。此首显然可见,须细读,然后下笔合丁法矣。妙超。

唐僧人皎然《诗式》

# 昌黎大手笔也,此诗中四句却只如此枯槁平易,不用事,不状景,不泥物,是可以非诗訾之乎?此体惟后山有之,惟赵昌父有之,学者不可不知也。观题意似恶此僧往来太频,即红楼院应制诗僧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穷年扰扰,竟未立功立事;稍偷闲暇,又费之一谈一咏,能不增叶落长年之悲乎?此诗即公所谓“聪明日减于前时,道德有负于初心”者。结句妙,借广宣点出,更不说尽。宣既为僧,亦有本分当行之事,奈何持末艺与朝士征逐,不惧春秋迅速耶?言外亦以警觉之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首四句自惭无补,后四句即用自惭意规讽广宣。结语所云,正见其可以闭门学道也。

清王元启《读韩记疑》

# 末二句是讥其终日不归,此评(按指方回评)甚确。又云:昌黎不尽如是,大手笔亦不尽如是也。此种议论,似高而谬。循此以往,上者以枯淡文空疏,下者方言俚语、插科打诨,无不入诗。才高者轶为野调,才弱者流为空腔。万弊丛生,皆江西派为之作俑。学者不可不辨之。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自叹碌碌费时,不能立功立事,即有一日之闲,徒与诸僧酬倡,宪何益乎?言外讥切此僧忘却本来面目,扰扰红尘,役役声气,未知及早回头,不顾年光之抛掷也。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奉和兵部张侍郎酬郓州马尚书祗召途中…郓州之作》

下一篇:唐·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