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
zhōu
shàng
jǐn
chóu
péi
kōng
xiàng
gōng
chóng
jiàn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xián
mìng
shān
dōng
luàn
shī
chí
sān
bǎi
xián
chí
fēng
shuāng
mǎn
miàn
rén
shí
chù
jīn
gèng
yǒu
shī

译文

奉命前往山东安抚叛乱的军队,每日奔驰三百里仍嫌速度太慢。饱经风霜的面容已无人能认,如今这般境况,哪里还会有作诗的兴致呢。

逐句剖析

"衔命山东抚乱师":奉命前往山东安抚叛乱的军队,

"日驰三百自嫌迟":每日奔驰三百里仍嫌速度太慢。

"风霜满面无人识":饱经风霜的面容已无人能认,

"何处如今更有诗":如今这般境况,哪里还会有作诗的兴致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镇州路上谨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记述了诗人奉朝廷之命前往镇州安抚叛乱军队的行程经历,通过“日驰三百自嫌迟”的自我写照,展现了其恪尽职守、急于平叛的忠诚与急切,又以“风霜满面无人识”的深切感慨,抒发了忠而被埋、才而不显的身世孤独。作为韩愈晚年代表诗作之一,此篇以简练笔墨勾勒出奉命平叛途中的心绪,既呈现了恪尽厥职的责任意识,又暗含了怀才不遇的生命喟叹,集中体现了诗人刚直品格与深沉情感的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时值镇州(今河北正定)驻军发生叛乱。五十四岁的韩愈受朝廷委派,以兵部侍郎职衔前往宣慰平叛。诗人赴任途中经停太原,与河东节度副使吴丹会晤后,在赶赴承天行营的行程中写下该诗。这是韩愈继《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之后,再次回应宰相裴度赠诗的酬和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纪行诗,描绘了诗人奉命前往山东平定叛乱途中日夜兼程的紧张行程与风霜满面的劳顿形象,体现了忠君职守的使命感与孤身奔波的艰辛状态,表达了诗人恪尽职守的忠诚情怀与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孤独心境。

2. 写作手法

反问:“何处如今更有诗”表面询问如今何处还有诗可言,实则表达平叛紧迫、境遇艰难以至无心吟诗的感慨。通过反问加强了诗人对家国责任的担当与个人情怀的压抑,深化了情感层次。

3. 分段赏析

“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开篇便点出此行的缘由,接受朝廷的命令,前往山东一带安抚叛乱的军队。“衔命”二字,透着不容推辞的责任;“抚乱师”则直接点出任务的棘手,关乎时局稳定。紧接着“日驰三百自嫌迟”,用具体的行程写出内心的急切。一天奔驰三百里,在古代交通条件下已是极快的速度,可诗人仍觉得不够快。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却通过“自嫌迟”三个字,把那份急于平息战乱、不负使命的焦灼感,真切地传了出来。“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笔锋一转,从公务的急迫转向个人境遇的慨叹。长期在路途上奔波,风吹日晒,早已是满脸风霜,连熟悉的人恐怕都认不出自己了。“无人识”三个字,藏着奔波的辛劳,也带着几分与世隔绝的孤寂。而“何处如今更有诗”,则是这份辛劳中的自然感慨。往日作诗的闲情逸致,在这样紧张、艰苦的行程里,早已被抛到了脑后。不是不能作诗,而是此刻的心境与处境,早已容不下吟诗作赋的雅致。这一句看似平淡,却把公务的沉重与个人情怀的压抑,轻轻道来,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

下一篇:唐·韩愈《和仆射相公朝回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