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条藤束木皮棺":几根藤条捆着木皮拼凑的棺材,
"草殡荒山白骨寒":荒山野岭草草掩埋,白骨浸着寒意。
"惊恐入心身已病":内心的惊恐早将身体熬垮,
"扶舁沿路众知难":抬着灵柩的路上,众人都知这艰难。
"绕坟不暇号三匝":连绕坟哭上三匝的工夫都没有,
"设祭惟闻饭一盘":设祭时也只有简单的一盘饭。
"致汝无辜由我罪":让你无辜受苦全是我的罪过,
"百年惭痛泪阑干":这一生的愧疚与悲怆,直教我泪水流干。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诗人女儿草葬荒山的凄惨场景,以及自己在贬谪途中对女儿的愧疚与悲痛。营造出一种哀伤、沉痛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女儿无辜离世的自责,以及在贬谪境遇下的痛苦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首联“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描写丧葬的惨状。“数条藤束”尽显简陋,仅用几根藤条捆绑着木皮棺材,直白勾勒出丧葬的寒酸;“草殡荒山”点明安葬之地与方式,在荒山野岭草草掩埋,而“白骨寒”既写死者尸骨暴露于荒野的凄冷,又暗含生者面对此景的悲凉心境。一个“寒”字,将环境的凄清与人心的寒意融为一体,奠定全诗悲戚的基调。颔联“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句中“惊恐入心”写出惊吓与悲痛深深烙印在心中,以致“身已病”,身心俱疲的状态跃然纸上;“扶舁沿路”描绘出众人搀扶着棺木前行的艰难场景,“众知难”则通过旁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出这场丧事的沉重与不易。字字透着无奈与艰辛。颈联“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描写祭奠的仓促与简陋。“绕坟不暇号三匝”写出连围绕坟墓痛哭几声的时间都没有,可见情况之急迫,悲痛之深切却无暇宣泄;“设祭惟闻饭一盘”则以“一盘饭”的简单祭品,凸显出祭奠的寒酸,连基本的礼数都难以周全。对比寻常丧葬的隆重,更显此时的悲苦与窘迫。尾联“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直抒胸臆,表达无尽的愧疚与悲痛。“致汝无辜由我罪”将对方的无辜死亡归咎于自己,字字泣血,尽显自责之深;“百年惭痛泪阑干”则写出这份愧疚与悲痛将伴随自己一生,泪水纵横不止,情感浓烈而真挚。一个“罪”字道尽内心的煎熬,“百年”则将悲痛的时长无限延伸,令人动容。
# 朱彝尊曰:用事亲切有味(“绕坟不暇”句下)。下句不切,且不知何为用“惟闻”二字(“设祭惟闻”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 此句与上句“绕坟不暇号三匝”,皆追述葬时及葬后情状也。愈葬女挐即行,祭慕之事,在愈行后使人为之。故上句言“不暇号”,见行之迫促;此句言“惟闻”,谓得济传说也。
现代徐震《韩集诠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