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guī
zèng
mèng
dōng
fáng
shǔ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jūn
mén
shì
xiāng
tuī
jiè
wèn
shū
wèi
zài
jīng
shī
tóu
wèi
néng
duì
yǎn
liáo
shū
shí
liù
nián
zhōng
zhāo
hán
huàn
jìng
liáo
luò
bìn
zuò
chā
chí
yǐng
shuǐ
qīng
qiě
shān
tǎn
ér
jīn
biàn
便
dāng
duō
duō

译文

朝廷之门难以进入,官场中人们互相倾轧、追逐势利。请问读书人,为什么还留在京师呢。抬起头不能回答,闭上眼睛姑且自己思索。转眼间十六年过去了,整天都忍受着寒冷和饥饿。仕途竟然如此冷落,头发都花白了。颍水清澈而且寂静,箕山平坦而且平缓。如今就应当离去,不要迟疑。

逐句剖析

"君门不可入":朝廷之门难以进入,

"势利互相推":官场中人们互相倾轧、追逐势利。

# 利:一作力。

"借问读书客":请问读书人,

"胡为在京师":为什么还留在京师呢。

"举头未能对":抬起头不能回答,

"闭眼聊自思":闭上眼睛姑且自己思索。

"倏忽十六年":转眼间十六年过去了,

"终朝苦寒饥":整天都忍受着寒冷和饥饿。

"宦途竟寥落":仕途竟然如此冷落,

"鬓发坐差池":头发都花白了。

"颍水清且寂":颍水清澈而且寂静,

"箕山坦而夷":箕山平坦而且平缓。

"如今便当去":如今就应当离去,

"咄咄无自疑":不要迟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是唐代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主题是诗人感慨仕途不顺,决定归隐并劝友人同行。诗开篇便感慨君门难入,京师中势利之风盛行,人们相互排挤。借此反问像自己这样的读书客为何留居京师,自己一时无言以对,闭目沉思,惊觉已在京师度过十六年,始终饱受贫寒饥饿。回顾仕途,颇为寂寥冷落,头发也已斑白。随后以“颍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描绘颍水、箕山的清幽平坦,象征归隐之处的宁静美好。最后劝自己和友人应当离去,不必迟疑。写作手法上,直抒胸臆,将自己在京师的艰难处境与内心感慨直白道出。语言质朴真切。主题通过对京师生活的反思,表达对势利官场的失望,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劝勉,共寻宁静淡泊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至“胡为在京师”:“君门不可入,势利互相推”,诗人直言朝廷之门难以进入,官场中充斥着势利之徒相互排挤的现象,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朽。“借问读书客,胡为在京师”,以询问的方式,对像自己和孟东野、房蜀客这样的读书之人仍滞留京城表示不解,引发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举头未能对”至“终朝苦寒饥”:“举头未能对,闭眼聊自思”,面对发问,诗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闭眼沉思,生动地表现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感慨自己在京城不知不觉已过十六年,却始终饱受寒冷与饥饿之苦,从时间和生活状况两方面,强调了在京城求仕的艰难与辛酸。“宦途竟寥落”至“箕山坦而夷”:“宦途竟寥落,鬓发坐差池”,表明自己仕途如此落寞,因忧愁而使得鬓发都已斑白,抒发了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悲哀。“颍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以颍水的清澈寂静和箕山的平坦,借景抒情,表达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暗示对京城官场污浊的厌倦。“如今便当去”至结尾:“如今便当去,咄咄无自疑”,诗人下定决心,认为如今就应当离开这京城,不要再犹豫不决,“咄咄”一词强化了这种决断的语气,体现出诗人摆脱困境的决心,也表达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整首诗通过对京城求仕艰难的描述,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以及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充满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河南令舍池台》

下一篇:唐·韩愈《路傍堠(以下四篇并元和十四年出为潮州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