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门不可入":朝廷之门难以进入,
"势利互相推":官场中人们互相倾轧、追逐势利。
# 利:一作力。
"借问读书客":请问读书人,
"胡为在京师":为什么还留在京师呢。
"举头未能对":抬起头不能回答,
"闭眼聊自思":闭上眼睛姑且自己思索。
"倏忽十六年":转眼间十六年过去了,
"终朝苦寒饥":整天都忍受着寒冷和饥饿。
"宦途竟寥落":仕途竟然如此冷落,
"鬓发坐差池":头发都花白了。
"颍水清且寂":颍水清澈而且寂静,
"箕山坦而夷":箕山平坦而且平缓。
"如今便当去":如今就应当离去,
"咄咄无自疑":不要迟疑。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开篇至“胡为在京师”:“君门不可入,势利互相推”,诗人直言朝廷之门难以进入,官场中充斥着势利之徒相互排挤的现象,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朽。“借问读书客,胡为在京师”,以询问的方式,对像自己和孟东野、房蜀客这样的读书之人仍滞留京城表示不解,引发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举头未能对”至“终朝苦寒饥”:“举头未能对,闭眼聊自思”,面对发问,诗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闭眼沉思,生动地表现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感慨自己在京城不知不觉已过十六年,却始终饱受寒冷与饥饿之苦,从时间和生活状况两方面,强调了在京城求仕的艰难与辛酸。“宦途竟寥落”至“箕山坦而夷”:“宦途竟寥落,鬓发坐差池”,表明自己仕途如此落寞,因忧愁而使得鬓发都已斑白,抒发了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悲哀。“颍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以颍水的清澈寂静和箕山的平坦,借景抒情,表达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暗示对京城官场污浊的厌倦。“如今便当去”至结尾:“如今便当去,咄咄无自疑”,诗人下定决心,认为如今就应当离开这京城,不要再犹豫不决,“咄咄”一词强化了这种决断的语气,体现出诗人摆脱困境的决心,也表达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整首诗通过对京城求仕艰难的描述,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以及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充满对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