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态狂香昔未逢":这样仪态大方、香味浓烈的芍药我过去从未见过,
"红灯烁烁绿盘笼":艳丽的花朵如闪闪的红灯,青翠的绿叶如盘绕的绿龙。
# 绿盘笼:绿叶盘绕笼罩。,红灯烁烁:指红花。
"觉来独对情惊恐":一觉醒来,独自面对芍药花,真是让人惊恐,
# 情:一作忽。
"身在仙宫第几重":都不知道自己身处仙宫的第几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聚焦于芍药花,描绘了其独特的姿态与浓郁的香气,以“浩态狂香昔未逢”直接抒发对芍药花前所未见之美的惊叹,又以“红灯烁烁绿盘笼”细腻刻画了芍药花如红灯般艳丽、绿叶簇拥的动人模样。后两句“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则笔锋一转,从对花的描写转为自身感受的抒发,诗人面对如此美艳的芍药花,恍惚间竟有身处仙宫之感,流露出对眼前美景的极度沉醉与惊叹,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超凡脱俗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拟物:将芍药的花比作闪闪发光的红灯,叶比作盘旋而走的碧龙。这种拟物手法,巧妙地将静物(花与叶)转化为具有动态和生命力的形象(红灯与碧龙),使得芍药显得生气勃勃,充满了活力。夸张:通过“红灯烁烁”与“绿盘龙”的描绘,韩愈不仅夸张地表现了芍药花的艳丽与叶的蜿蜒,还通过红绿色彩的强烈对比,以及灯光直射与龙身盘曲的视觉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这种夸张手法使得芍药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虚写实:三四句“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纯粹抒发主观感受,以诗人从沉醉中醒来独自面对芍药时内心涌起源于对芍药之美极度震撼的“惊恐”之情,反衬出芍药艳丽非凡,仿佛是九天之上降临的仙种 。
3. 分段赏析
开篇第一句“浩态狂香昔未逢”,便展现出韩愈非凡的用词造诣。“浩”字用于形容芍药之姿态,将芍药那大气磅礴、舒展豪迈的模样勾勒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幅雄浑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狂”字描绘芍药之香气,把香气那种浓烈奔放、肆意弥漫的感觉表现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真切地嗅到那扑鼻而来的芬芳。而“昔未逢”三个字,犹如神来之笔,陡然一转,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悬念和期待感。这就如同在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前,舞台上灯光渐暗,只闻得幕后传来紧锣密鼓之声,气氛热烈而紧张,极大地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芍药的真容。第二句“红灯烁烁绿盘龙”,此句宛如舞台大幕轰然拉开,芍药惊艳亮相。诗人运用了拟物和夸张的绝妙手法,将芍药花比作闪闪发光的红灯,那鲜艳夺目的红色,在光线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燃烧的火焰,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又把芍药的叶比作盘旋而走的碧龙,化静为动,赋予了叶子灵动的气息,使其仿佛具有了生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里不仅有红与绿鲜明的色彩对比,如同画家笔下浓墨重彩的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有灯光直射外出与龙身盘曲内裹的巧妙对比,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这种多维度的对比,使得芍药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读到此句,不禁让人联想到《西厢记》中崔莺莺那脉脉含情、顾盼生辉的眼神,又似看见《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时那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模样,令人心旌摇曳,忍不住为之喝彩。三四句“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在对芍药花的形态进行细致入微的客观描写时,巧妙地融入了主观感受,那么这两句则是纯粹地抒发主观感受,以此来反衬芍药之艳丽非凡。当诗人从沉醉中醒来,独自面对这娇艳的芍药时,内心竟涌起一股惊恐之情。这种惊恐并非恐惧,而是源于对芍药之美的极度震撼,觉得如此美好的花朵,在人间根本难以寻觅,唯有在仙宫之中才能得见。于是,诗人不禁发出疑问:自己现在究竟身处仙宫的第几重呢?这一结尾的提问,犹如神来之笔,将诗人从人间瞬间幻化至仙宫,不仅反衬出芍药仿佛是九天之上降临的仙种,更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神秘感。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咀嚼、想象和补充中,去探寻诗歌更深层次的内涵,使诗歌达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以及“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的绝妙境界,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蕴。韩愈在文学创作上向来以“出人所料”著称,他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构思,将平凡的事物变得精警动人,把腐朽化为神奇,瞬间吸引读者的目光。这首《芍药》诗无疑是他这种创作功力的生动体现。整首诗从对芍药形态的奇特描绘,到情感的层层递进,再到结尾的巧妙留白,无不展现出韩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此诗创作于元和中,当时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寓值禁中,想必是在那样一个相对顺遂的环境中,他邂逅了芍药之美,灵感突发,才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4. 作品点评
《芍药·元和中知制诰寓直禁中作》出自唐代诗人韩愈。在语言运用上,它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色。既有如日常对话般朴素自然的表述,像“觉来独对情惊恐”,直白地描绘出诗人醒来独自面对芍药时的内心感受,毫无雕琢之痕,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瞬间的触动;又有精妙工致的语句,例如“红灯烁烁绿盘笼”,短短七个字,便将芍药花的艳丽与叶子的形态生动地展现出来,用词精准而富有美感,尽显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底。
# 《芍药》首句浩态狂香四字,生造得妙。
清程学恂《韩诗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