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卫煌煌一百里":羽林卫队辉煌绵延一百里,
"晓出都门葬天子":清晨出了都城城门安葬天子。
"群臣杂沓驰后先":群臣杂乱地前后奔驰,
"宫官穰穰来不已":宫中官员纷纷赶来不停歇。
"是时新秋七月初":这时正是初秋七月初,
"金神按节炎气除":金神依节令而行,暑气消散。
"清风飘飘轻雨洒":清风轻轻吹拂,细雨微微洒落,
"偃蹇旗旆卷以舒":高低不平的旗帜时卷时舒。
"逾梁下坂笳鼓咽":翻越山梁走下斜坡,胡笳与鼓声呜咽,
"嵽嵲遂走玄宫闾":向着高峻的陵墓奔去。
"哭声訇天百鸟噪":哭声震天,百鸟惊飞乱鸣,
"幽坎昼闭空灵舆":墓穴在白日封闭,灵车空空地返回。
"皇帝孝心深且远":皇帝的孝心深厚又长远,
"资送礼备无赢余":丧葬物资和礼仪齐备没有剩余。
"设官置卫锁嫔妓":设置官员、安排侍卫,锁闭嫔妃宫女,
"供养朝夕象平居":早晚供养如同生前一般。
"臣闻神道尚清净":臣听说神灵之道崇尚清净,
"三代旧制存诸书":夏商周三代的旧制在各类典籍中留存。
"墓藏庙祭不可乱":墓葬与庙祭的礼制不可混乱,
"欲言非职知何如":想说这些又怕超出职责,不知该如何是好。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写了唐顺宗丰陵葬礼的盛大场面,展现唐代帝王葬礼的规制,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对当下厚葬风气的委婉批评,及对礼制失度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铺陈:诗人以“羽卫煌煌一百里”“群臣杂沓”“宫官穰穰”等句,层层铺陈送葬队伍的盛大;又以“资送礼备无赢余”“设官置卫锁嫔妓”详述葬礼物资之丰、规制之全。这种铺陈并非单纯炫示,而是通过“备”“满”的细节堆积,展现厚葬实景,为后文“神道尚清净”的议论蓄势,让对逾制的批评更具针对性,于繁复描写中暗含理性审视。议论:全诗议论部分以“臣闻”起笔,引“神道尚清净”“三代旧制”为据,与前文铺陈的“资送礼备”“设官置卫”等厚葬场景形成鲜明对照,借古讽今之意暗藏其中。“墓藏庙祭不可乱”一句直指核心,强调礼制规范的重要性,反对丧葬逾制。末句“欲言非职知何如”以自谦口吻收束,既符合臣子身份的审慎,又以退为进,强化了对厚葬失度的忧虑。议论并非空泛说教,而是植根于前文的场景铺陈,从具体葬礼细节升华为对礼制的理性反思,使批判更具说服力,也让全诗从叙事层面跃升至对社会规范的深层思考,余味悠长。白描:“晓出都门葬天子”“群臣杂沓驰后先”等句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地勾勒送葬场景:晨光中队伍出京,官员们前后奔忙,寥寥数字便显场面的杂乱与盛大。“幽坎昼闭空灵舆”以“闭”“空”二字白描入葬瞬间,无悲情渲染,却因画面的直白而更显生死相隔的沉重,白描的质朴让纪实更具冲击力,凸显场景的真实感。用典:“金神按节炎气除”中“金神按节”化用五行学说典故,原意是五行与四季对应,金神主掌秋季,“按节”指其依时节运行。此处用典点明“新秋七月”的时令,既合顺宗下葬的史载时间,又添文化底蕴。“三代旧制存诸书”则引夏商周典章典故,原意是三代礼制留存于典籍,且崇尚丧葬从简、神道清净。诗人以此与当下厚葬之风对照,让议论有传统依据,增强说服力。两处用典自然,尽显灵活运用之妙。对比:“羽卫煌煌”的生前威仪与“空灵舆”的死后空寂对比,凸显生死无常;“清风轻雨”的清爽与“笳鼓咽”的悲戚对比,以景衬情;“资送礼备”的厚葬与“神道尚清净”的古制对比,直指逾制之失。这些对比让场景更富张力,情感更显复杂,在反差中强化对礼制失度的忧虑。细节描写:“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哭声訇天百鸟噪,幽坎昼闭空灵舆。”中“笳鼓咽”以乐器声的呜咽,传队伍悲戚;“哭声訇天百鸟噪”借鸟鸣反衬哭声震天,细节中见哀伤。“设官置卫锁嫔妓”纪实性描写守陵规制,“锁”字暗含对嫔妃命运的隐忧;“空灵舆”的“空”字,写灵车空返,尽显仪式结束后的落寞。细节从视听、动作入手,让抽象情感化为可感场景,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群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穰穰来不已。”首四句描写葬礼开篇的仪仗场景,“羽卫煌煌一百里”以“煌煌”“一百里”夸张写羽林卫队的盛大,尽显皇家威仪;“晓出都门”点明送葬时间与起点,“群臣杂沓”“宫官穰穰”则以官员、宫人的忙碌奔忙,勾勒出人声鼎沸的送葬场面。四句纯用白描,以现实的笔触铺陈规模之盛,为后文的礼制反思埋下伏笔。“是时新秋七月初,金神按节炎气除。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旆卷以舒。”这四句转入环境描写,“新秋七月”“金神按节”点明时令(金神主秋),“炎气除”“清风”“轻雨”勾勒出初秋微凉的天气。“偃蹇旗旆卷以舒”写旗帜在风雨中或卷或舒,既显自然景象的动态,又暗合送葬队伍行进的节奏。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则以清爽天气反衬后文送葬的肃穆,为场面增添一层沉静底色。“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哭声訇天百鸟噪,幽坎昼闭空灵舆。”此四句写送葬途中与入葬场景,“逾梁下坂”描绘画廊翻越山梁、走下坡道的艰辛,“笳鼓咽”以乐器声的呜咽,传递出队伍中的悲戚;“嵽嵲”写山高,“玄宫闾”指陵墓,点出葬地的幽深。“哭声訇天”直写人声的悲烈,“百鸟噪”以鸟鸣反衬哭声的震撼;“幽坎昼闭空灵舆”则记棺木入墓、灵车空返的瞬间,以“闭”“空”二字收束,尽显生死相隔的沉重,将哀伤氛围推向高潮。“皇帝孝心深且远,资送礼备无赢余。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这四句转向葬礼的规制细节,“皇帝孝心”“资送礼备”似在肯定葬礼的周全,“无赢余”强调物资充足;“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则纪实性地写出守陵官员、侍卫与嫔妃的安排,及模仿生前起居的供养制度。表面客观叙述,实则暗藏对“厚葬”的铺陈,以“备”“象平居”暗示葬礼对生前规格的复刻,为后文议论做铺垫。“臣闻神道尚清净,三代旧制存诸书。墓藏庙祭不可乱,欲言非职知何如。”末四句以议论收束,“臣闻”二字引入臣子的视角,“神道尚清净”“三代旧制”搬出古礼与天道,与前文“资送礼备”的厚葬形成对照;“墓藏庙祭不可乱”直接提出礼制规范,反对丧葬逾制。“欲言非职知何如”以自谦口吻收束,既显身份的审慎,又强化了议论的恳切,看似犹豫,实则明确表达对厚葬失度的忧虑,让全诗从叙事升华为对礼制的理性反思。
# 淡淡语,却有风致、“嵽嵲遂走”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 语殊不庄,何也?
清顾嗣立《批顾嗣立韩诗注》
# 此诗甚佳,予乃嫌其质直言之,是议体,非诗体也。
清李宪乔《韩诗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