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十一年九月":贞元十一年九月,
# 十一年:各本或作十九年。月下有十一日字。
"愈如东京":我去洛阳,
# 如东京:一作“东如京”。如:往;到……去。《管子·太匡》:“公将如齐,与夫人协行。”《史记·封禅书》:“天子亲如五利之第。”
"道出田横墓下":从田横的墓旁经过,
"感横义高能得士":感叹田横义气高尚,得到贤士的爱戴,
"因取酒以祭":于是就取出酒来祭奠他,
# 因:于是,就。
"为文而吊之":做一篇祭文来悼念他,
"其辞曰":文章是这样的: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事情有经过了上百世而相感应的,
# 百世:形容时代之久远。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旷:阻隔,间隔。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自夏涉玄冬,弥旷是余旬。”
"余不自知其何心":我现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
"非今世之所稀":您不是当今之世所崇尚的,
# 稀:清沈钦韩曰:“稀”当作“希”,言非今世所尚。
"孰为使余欷歔而不可禁":是谁让我哽咽唏嘘不停啊?
# 欷歔:叹息,哽咽。
"余既博观乎天下":我看遍了全天下,
"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哪有可以很您类似的行为啊?
# 夫子:对田横的尊称。,庶几:差不多。表示可能。《庄子·庚桑楚》:“庶几其圣人乎。”,曷:何。
"死者不复生":死的人不能再活胡来了,
# 死者:一作“死而”。
"嗟余去此其从谁":只感叹我离开您可以去跟随谁啊?
# 嗟:慨叹,忧叹。
"当秦氏之败乱":当年秦朝拜乱的时候,
"得一士而可王":得到一个大贤士就可一称王与天下,
"何五百人之扰扰":可为什么您那五百人跟随您熙熙攘攘,
"而不能脱夫子于剑铓":却不能是您远离刀剑的锋芒啊?
# 剑铓:宝剑的锋芒。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铓,刀尖、锋刃。
"抑所宝之非贤":抑或时代所珍视的并非贤才,
# 宝之:一作“宝者”。宝:器重,珍视。
"亦天命之有常":或者这是天命有常啊。
# 天:一作“大”。
"昔阙里之多士":当年阙里是很多贤才的啊,
# 阙里:地名。相传为春秋时孔子授徒之所。故址在今山东曲阜城内。《论衡·幸偶》:“舜尚遭尧受禅,孔子已死于阙里。”
"孔圣亦云其遑遑":孔圣人据说不也是匆匆忙忙。
# 遑遑:匆匆忙忙的样子。《论衡·定贤》:“是以孔子栖栖,墨子遑遑。”
"苟余行之不迷":只要我所行走的方向不迷失,
# 苟:如果,只要。
"虽颠沛其何伤":即使困苦多难又有何损伤呢?
# 虽:即使。
"自古死者非一":自古以来让死法都不一样,
"夫子至今有耿光":您到现在还是光芒万丈的。
# 耿光:光明、光辉、光荣。《尚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跽陈辞而荐酒":我恭敬地跪下来诵读祭文向您献酒,
# 荐:进献。,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魂仿佛而来享":您的灵魂仿佛就过来享用了。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祭文,也是一篇借古讽今题材的文章。文章通过悼念田横,运用古今对比赞颂其“义高能得士”,表达对当时统治者不能任用贤才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对比:“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将天下世人与田横对比,作者遍观天下,发现几乎没有人像田横那样“义高能得士”,凸显当世缺乏如田横这般重义、能得贤才之人;“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把古往今来众多死者与田横相比,强调多数死者已被遗忘,而田横至今仍有光辉,突出田横高义的难能可贵,借此表达对当世无人赏识自己的不满与怀才不遇之叹。
3. 分段赏析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吊之,其辞曰”此段为文章小序。点明时间为贞元十一年九月,作者韩愈前往东京途中路过田横墓,因感慨田横“义高能得士”,故而备酒祭奠并作文凭吊。虽属过渡性文字,但韩愈却在小处着墨,为下文蓄势。田横出身齐国贵族,兄弟三人相继为王,秦汉之际兵败后携五百人逃至海岛,面对刘邦“大则王,小则侯”的劝降,田横未见到刘邦便自杀,其手下两人随后自杀,海岛上五百人得知后也集体自杀,以“高节”闻名。韩愈凭吊田横并非偶然,这段小序为后文借古讽今埋下伏笔,让读者明晰文章创作缘由。“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歔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这八句作为祭文正文起始,以韵文形式呈现,开篇“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劈空而来,极具声势。“旷百世而相感”展现出强大的道德力量,而“余不自知其何心”又故作腾挪,实则其心正是小序中的“感横义高能得士”,隐晦曲折地表达难言之隐。“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歔而不可禁”紧扣“义高能得士”,暗中批判当世缺乏此类贤能。“余既博观乎天下”承上文“今世之所稀”,指出天下无田横之高义与重士;“死者不能复生”继上文“使余欷歔而不可禁”,叹无人可追随,说尽心中不平与愤懑,行文跳动闪烁,似承而折,若断若续。“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于剑铓?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此段从田横失败着笔,“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于剑铓”以退为进,简括田横历史,先以疑问引发思考,再以孔门多士却道不行于列国为例,确认田横所得之士皆贤,将失败归于天命。但“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力挽山河,否定天命,肯定田横“义高能得士”的正确性,进而针砭当时执政者不能如此,委婉表达自身怀才不遇之感,同时也展现出对自身道义的自信。“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作为祭文结尾,回归对田横的悼念。“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强调田横虽逝,但高义长存,流芳百世。“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描绘出韩愈虔诚祭奠的场景,不仅在精神上感受田横的存在与道德力量,更以极大的虔诚表达敬意,而这种对田横的虔诚,实则暗含对今世的不满与怒视。此十四句一韵到底,行文上一气奔纵,淋漓酣畅,虽意蕴曲折多变,但整体气势连贯,与前文层次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展现出韩愈为文变化莫测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作为一篇祭文,最终回归对田横的悼念:“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韩愈不仅真切感知到田横的精神存在与道德感召力,更通过文字表达出对其极高的敬意。这份对田横的尊崇,实则暗含对现实的不满。这十四句押韵统一,虽在情感表达上跌宕起伏、迂回婉转,但行文气势连贯,如江河奔涌般畅快淋漓,与前文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韩愈作文善于变化,这篇文章便是其精妙笔力的有力例证。
下一篇:唐·韩愈《题张十八所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