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灰初吹季月管":时光已经到了季秋的时候,
# 秋灰初吹季月管:指初秋。古人以仪管测试气候的方法。
"日出卯南晖景短":太阳出现在卯位的南面,白天的光景也显得短暂起来。
# 日出卯南晖景短:言日照渐短。
"友生招我佛寺行":我的朋友邀请我到佛寺去游逛,
"正值万株红叶满":正好是上万株的柿树红叶遍野的时节。
"光华闪壁见神鬼":寺壁上的壁画光彩照人,仿佛有神鬼显现,
"赫赫炎官张火伞":就象是南方的炎官打着红色的伞盖站立在那里威仪赫赫。
# 炎官:谓炎帝祝融之属,主司南方之神。
"然云烧树火实骈":柿子树果实累累,就象红云烧着了树一样,
# 骈:罗列。,火实:红色柿子。火:宋刻作大。
"金乌下啄赪虬卵":太阳的光芒照耀在柿子上,就像金乌在啄食红色的虬龙卵。
# 赪虬卵:言如红色的虬龙蛋。,金乌:日光。
"魂翻眼倒忘处所":看得我神魂颠倒,几乎忘了自己身处何处,
"赤气冲融无间断":那红色的气息弥漫,没有间断。
# 冲融:浑然广大貌。
"有如流传上古时":就好像回到了上古传说的时代,
"九轮照烛乾坤旱":九个太阳照耀着干旱的天地。
"二三道士席其间":有两三位道士坐在其间,
"灵液屡进玻黎碗":频频用玻璃碗斟上灵液般的美酒。
# 玻黎:产于西域的宝玉。,灵液:形容柿子红润熟透有如玉青。
"忽惊颜色变韶稚":忽然惊讶容颜变得如同少年般美好,
"却信灵仙非怪诞":这才相信神仙并非怪诞虚幻之事。
# 却信灵仙非怪诞:言道士色泽红润,有如童子,为食柿所致。
"桃源迷路竟茫茫":桃源迷路,茫茫难以寻觅,
# 桃源:桃花源。
"枣下悲歌徒纂纂":在枣树下悲歌,只余下愁绪纷乱。
"前年岭隅乡思发":前年我在岭南一隅的阳山思念家乡,
# 前年:指贞元二十年(804年)春在阳山事。
"踯躅成山开不算":杜鹃花漫山开放,却无心欣赏。
# 踯躅:杜鹃花。
"去岁羁帆湘水明":去年羁留在旅途,湘水明净,
"霜枫千里随归伴":千里霜枫伴随着我归乡的旅程。
"猿呼鼯啸鹧鸪啼":猿猴呼啸,鼯鼠啼叫,鹧鸪哀鸣,
"恻耳酸肠难濯浣":听着这些声音,心酸肠断,难以释怀。
# 浣:一作“澣”,洗涤。
"思君携手安能得":当时想能与你携手同游又哪里能得到机会,
"今者相从敢辞懒":所以今天有了相从的可能怎么敢以懒惰来推辞。
"由来钝騃寡参寻":向来我生性愚钝,很少与人交往寻访,
# 騃:音矮。
"况是儒官饱闲散":何况身为儒官,清闲自在。
# 闲散:指为国子博士。
"惟君与我同怀抱":只有你与我怀抱相同,
"锄去陵谷置平坦":可以除去心中的城府,坦诚相见。
# 锄去陵谷置平坦:犹言除去心中城府,坦城相见。
"年少得途未要忙":你少年以来就走上了仕途,所以不必太忙碌,
"时清谏疏尤宜罕":如今时世清平,劝谏的奏疏也应尽量少上。
# 时清谏疏尤宜罕:即岑参《寄杜拾遗》:“圣朝无阙时,自觉谏琉稀”意。语意实有所讽。
"何人有酒身无事":哪个人有美酒相伴又无事一身轻呢,
# 何人有酒身无事: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裾。”
"谁家多竹门可款":什么人家竹子满园而容许别人敲门拜访。
# 谁家多竹门可款:《晋书·王徽之传》:“吴中有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舆造竹下讽啸。”款,叩门。
"须知节候即风寒":要知道时节即将变得寒冷,
"幸及亭午犹妍暖":幸好现在接近中午还比较暖和。
# 亭午:中午。
"南山逼冬转清瘦":南山临近冬天,显得更加清瘦,
"刻画圭角出崖窾":那山岩的棱角清晰,就像精心雕刻出来的一样。
# 崖窾:指崖穴。,圭角:指山峰。
"当忧复被冰雪埋":应当担忧的是很快就会被冰雪掩埋,
"汲汲来窥戒迟缓":所以我希望你要快快地来欣赏,切勿太迟缓。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纪游赠别诗。诗中描绘了青龙寺秋日柿林的奇丽景色,以“火伞”“赪虬卵”等奇幻意象赋予柿树神秘炽热的生命力,营造出光怪陆离的意境;同时回忆前年赏杜鹃、去年观枫林的经历,以昔日愁绪反衬今次游寺的酣畅心境,表达了唯有景美、心闲、有友人相伴方能尽得游趣的感悟;最后转向现实,以恳切笔触劝告友人莫负人生乐事,趁晴共游南山,描绘出闲适旷达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对自在心境的追求与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昔年思乡羁旅之愁与今游青龙寺的酣畅愉悦对比,凸显心境对赏景的影响;用“桃源迷路”“枣下悲歌”的虚幻哀伤反衬眼前实景的真切畅快;以佛寺清幽景物与诗人奇崛神话意象对比,突破传统,借今昔、虚实深化景情关系,展现诗人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想象:借“炎官张火伞”“金乌啄赪虬卵”等神话想象,赋予秋景神秘生命力,虚实交织中以虚幻典故的渺茫哀伤反衬现实游历的真切畅快,结尾又以想象中“有酒无事、竹门可款”的图景收束,融自然之美、人生感慨与对友劝诫于一体,拓展诗歌情感纵深,使诗歌在历史纵深与奇幻想象中寄寓超脱世俗的志趣。比喻:诗中用“火伞”喻柿叶层叠如烈焰张天,以“赪虬卵”比红柿浑圆饱满,赋予柿树神话色彩。更借“九轮照烛”形容秋阳普照,仿佛上古十日并出,将寺院柿林烘托成仙界奇观。这些比喻突破“秋叶萧瑟”的俗套,用夸张想象将平凡果实升华为神物,暗藏诗人不甘平凡的胸襟。映衬:全篇以四种红色植物层层衬托柿林,如初春桃花的粉霞、盛夏红枣的朱实、深秋杜鹃的火海、寒霜染就的枫林,构成“红上加红”的奇景。不同于“绿叶衬红花”的传统,这种“赤霞叠赤霞”的写法,如同织锦时金线勾银线,在相似中求变化,愈显柿林红得浓烈、红得独特。渲染:开篇前十八句如重彩工笔,专攻柿林之艳。写柿叶似火伞遮天,柿果如龙卵垂枝,用色之大胆堪比李思训金碧山水。中间十句忽忆前年杜鹃、去岁霜枫,似画中题跋,借旧游对比今景,既拓宽时空,又暗含“年年秋色相似,岁岁心境不同”的感慨。末十二句劝友同游,以“有酒无事”“竹门可款”的闲逸收束,绚烂归于平淡,在悠然中透出“岁月不待人”的紧迫。全诗表面极写柿林壮美,实则字字渲染着韩愈的失意心绪。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至十八句以浓墨重彩勾勒青龙寺秋景。诗人抛开佛寺常见的佛语佛典,独辟蹊径聚焦于寺中柿树。“赫赫炎官张火伞”“金乌下啄赪虬卵”等奇谲想象,打破常规写景模式,将柿树的红果与红叶幻化为神话场景,以“火伞”“赪虬卵”等意象,赋予柿林以神秘且炽热的生命力,光怪陆离间尽显高华壮丽。其间插入“桃源迷路”“枣下悲歌”,看似闲笔,实则以渺茫桃源、伤感枣下反衬此次青龙寺游历的酣畅淋漓,点明此番游览是难得的心灵享受。诗的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韩愈从当下游踪宕开笔墨,回溯前年赏杜鹃、去年观枫林的经历。彼时或因思乡,或因羁旅,纵使美景在前,仍难消愁绪。两相比较,他深刻领悟到,唯有景物宜人、心境闲适、游伴契合,方能真正领略旅行之趣。这种由今及昔、再回归当下的叙述,不仅丰富了诗歌层次,更将青龙寺之游的美好体验,从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至对人生境遇与情感共鸣的深层思索。诗的最后十二句,韩愈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现实与未来。他恳切劝告友人,莫为俗务缠身,错过人生赏心乐事,应趁晴暖之时,共游南山。“何人有酒身无事?谁家多竹门可款?”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悠然自得的闲适图景,尽显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既是对友人的劝诫,亦是诗人自我心境的袒露。
4. 作品点评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歌极具特色。意象运用上,韩愈以神话意象描摹寻常柿树,又以桃树、枣树、踯躅、霜枫等红树相衬,化平淡为神奇;结构布局上,起伏转折自然流畅,从绘景到忆往,再到劝游,层层递进,运思细密;语言风格上,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奇险雄肆,后半部分字句轻盈、意境悠远,两种风格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整首诗“从柿叶生出波澜”,将记游赠答诗写出新意。
# 韩退之《游青龙寺》诗,终篇言赤色,莫晓其故。尝见小说,郑虔寓青龙寺,贫无纸,取柿叶学书。九月,柿叶赤而实红。退之诗乃寓此也。
宋文学家苏轼《东坡题跋》
# 仆旧读此诗,以为此言乃谕画壁之状,后见《长安志》云:“青龙寺有柿万株。”此盖言柿熟之状;火伞、赪虬卵、赤气冲融、九龙照烛,皆其似也。青龙寺在长安城中,白乐天《新昌新居》诗云:“丹凤楼当后,青龙寺在前。”以此知长安诸寺多柿。故郑虔知慈恩寺有柿叶数屋,取之学书。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连数里,欲作一诗,竟不能奇,每嗟“火伞”等语诚为善谕。
宋学者马永卿《嫩真子》
# 退之诗如“何人有酒身无事,谁家多竹门可款"之句,尤闲远有味。
宋文学家、词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 韩醇曰:上联咏柿叶之红,而光华之灿然;下联咏柿实之赤,而日光之交映。火伞、虬卵,皆状其红,而取喻之工如此(“光华闪壁”四句下)。
宋学者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
# 朱彝尊曰:要此句点明(“正值万株”句下)。此可谓极其形容,然还是长吉等面貌(“光华闪壁”四句下)。此巧丽类初唐,但句法加苍耳(“桃源迷路”二句下)。四样红树,摘得妙,寄兴亦好(“霜枫千里”句下)。逸趣飘然(“时清谏疏”句下)。下句轻圆,诗家妙境。此处再得点一句红叶应转,更有味(“谁家多竹”句下)。此诗运意却细,与他处粗硬者不同。何焯曰:四衬皆取色(“霜枫千里"句下)。切补阙(“时清谏疏”句下)。张鸿曰:写红柿,极造意之工(“赤气冲融"句下)。细筋入骨(“今者相从”句下)。所造意句,均去陈言(“惟君与我”二句下)。
清词人、学者朱彝尊《批韩诗》
# 炎官张伞,金乌啄卵,宋人学奇者多矣,不能到得后半情味,则徒馀恶面目也。安溪谓:韩子七言古诗,此篇第一,尤佳处则在此二句,真能随遇而安也(“须知节候”二句下)
清学者、书法家何焯《义门读书记》
# 四句形容太狠(“光华闪壁”四句下)。
清学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公七言古诗间用对句,唯《桃源图》及此篇、《赠崔立之》三篇而已。
清学者黄钺《昌黎诗增注证讹》
# 从柿叶生出波澜,烘染满目,竟是《陆浑山火》缩本。吾尝论诗人兴象,与画家景物感触相通。密宗神秘于中唐,吴、卢画皆依为蓝本。读昌黎,昌谷诗,皆当以此意会之。颜、谢设色古雅,如顾、陆、苏、陆设色,如与可、伯时,同一例也。
清学者、诗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上一篇:唐·韩愈《酬马侍郎寄酒》
下一篇:唐·韩愈《桃林夜贺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