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ō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shàn
zhě
shì
rén
zhī
féi
chá
mài
zhī
bìng
fǒu
ér
shàn
tiān
xià
zhě
shì
tiān
xià
zhī
ān
wēi
chá
gāng
zhī
luàn
ér
tiān
xià
zhě
rén
ān
wēi
zhě
féi
gāng
zhě
mài
mài
bìng
suī
hài
mài
bìng
ér
féi
zhě
tōng
shuō
zhě
zhī
suǒ
wéi
tiān
xià
xià
yīn
zhōu
zhī
shuāi
zhū
hóu
zuò
ér
zhàn
xíng
chuán
shù
shí
wáng
ér
tiān
xià
qīng
zhě
gāng
cún
yān
ěr
qín
zhī
wàng
tiān
xià
fēn
shì
zhū
hóu
bīng
ér
fén
zhī
chuán
èr
shì
ér
tiān
xià
qīng
zhě
gāng
wáng
yān
ěr
shì
zhī
suī
shì
mài
ér
hǎi
suī
shì
jīn
gāng
ér
yōu
suǒ
shì
suǒ
jīn
shàn
shàn
zhě
wèi
zhī
tiān
zhī
yuē
:“
:“
shì
kǎo
xiáng
。”
。”
shàn
shàn
zhě
wéi
zhī

译文

擅医术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擅谋划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战和,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脉。心脉没有疾病,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心脉有了病,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诸侯四起、战乱不断。却仍传了数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焚书坑儒,传了二世便灭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因此四肢虽无病痛,也没什么可放心的,心脉才是关键;四海虽无动乱,也没什么可自满的,法度才是关键。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易经》云:“视履考祥。”擅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逐句剖析

"善医者":擅医术之人,

"不视人之瘠肥":不看病人的胖瘦,

# 瘠:瘦弱。

"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

"善计天下者":擅谋划天下之人,

# 计:谋划。

"不视天下之安危":不看天下的战和,

# 安危:平安与危险,指和平与战乱。

"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

# 纪纲:法度。

"天下者":天下,

"人也":就如同人一样;

"安危者":战与和,

"肥瘠也":就如人之胖瘦;

"纪纲者":纲常法度,

"脉也":就如人之心脉。

"脉不病":心脉没有疾病,

"虽瘠不害":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

# 害:使其损伤,指危害。

"脉病而肥者":心脉有了病,

"死矣":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

"通于此说者":懂得这个道理的人,

"其知所以为天下乎":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

# 为:治理。,所以:用以,用来。

"夏、":夏朝、

"殷、":商朝、

"周之衰也":周朝末期,

# 衰:事物发展转向微弱,指王朝末期。

"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诸侯四起、战乱不断。

"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却仍传了数十代而未衰亡,

# 倾:衰亡。

"纪纲存焉耳":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

"秦之王天下也":秦皇称霸天下之后,

"无分势于诸侯":不分设诸侯,

"聚兵而焚之":聚兵咸阳、焚书坑儒,

# 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阳和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汉孔安国《尚书序》

"传二世而天下倾者":传了二世便灭亡了,

"纪纲亡焉耳":只因法度不存罢了。

"是故四支虽无故":因此四肢虽无病痛,

"不足恃也":也没什么可放心的,

# 恃:依赖、依靠。

"脉而已矣":心脉才是关键;

"四海虽无事":四海虽无动乱,

"不足矜也":也没什么可自满的,

# 矜:骄傲自大。

"纪纲而已矣":法度才是关键。

"忧其所可恃":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

"惧其所可矜":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

"善医善计者":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

"谓之天扶与之":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

# 与:给予。,扶:帮助。

"《易》曰":《易经》云:“

"视履考祥":视履考祥。”

# 视履考祥:“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履卦·上九》云:“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善医善计者为之":擅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医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此文主题围绕治国理政展开,作者以医学为喻阐述治国之道,提出善医者通过诊脉判断病情,善治国者应考察国家纪纲是否清明。写作手法上,采用类比论证,将人体血脉与国家纪纲对应,如“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对应国家治理,强调纪纲存亡对国家安危的决定性作用。文中还运用历史事例佐证观点,以夏商周三代因纪纲尚存而延续,秦朝因废弃纪纲而速亡进行对比论证。这篇文章以简练语言阐明深刻道理,将医学原理与政治智慧相结合,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辨能力,其类比论证方法对后世说理散文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有助于读者理解治国需重视制度建设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政论散文。文章以“善医者察脉”类比“善计天下者察纪纲”,将天下比作人、纪纲比作脉,通过夏商周因纪纲存而延续数十王、秦因纪纲亡而二世而亡的历史对比,论证了纪纲是国家安危的根本,指出治理天下需重视纲纪理乱而非表面安定,体现了对国家治理中制度根基的深刻洞察。

2. 写作手法

比喻:“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运用比喻手法。将治国类比医病,把国家纪纲比作“脉搏”,天下安危比作“瘠肥”,形象表明治国关键在察纪纲理乱而非看表面安危,以医理喻政理,通俗易懂,说理透彻。引用:文章结尾引用《易经》“视履考祥”。此语意为审视行为可考吉凶,作者借此强调治国者需如“善医善计者”般审慎对待纪纲,以经典语句增强论证说服力,既呼应前文医理比喻,又赋予论述文化厚重感,深化“重根本、戒浮华”的核心观点。

3. 分段赏析

韩愈在《医说》中开篇便点明观点,“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意思是高明的医生,不会只看病人身体的胖瘦,而是查看脉象是否有病;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不会只着眼于天下的安定或危急,而是考察社会治理的纲纪是否混乱。“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他将天下与人、安危与肥瘠、纪纲与脉一一对应,形象地阐述了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进一步说明脉象的健康与否才是关键,就如同纪纲对于天下一样重要,即使天下表面上看起来安定,但如果纪纲混乱,也必然走向衰败。“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强调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真正明白如何治理天下。接着,韩愈以历史为据,“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指出夏、商、周三代衰落时,诸侯纷争不断,但天下没有倾覆,是因为纪纲尚存;“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说明秦朝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焚烧诗书,短短两代就灭亡,是因为纪纲丧失。“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再次强调身体四肢看似无恙不可依仗,重要的是脉象;天下表面平静也不值得骄傲,关键在于纪纲。“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意思是对于那些看似可以依靠的事物要保持担忧,对那些看似值得骄傲的事情要心怀恐惧,能做到这样的善医者和善计者,就如同得到上天的扶持。“《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引用《易经》中的话“视履考祥”,表明善于谋划和治理的人会审视自己的行为,预察吉凶祸福,呼应前文观点,进一步强调了考察纪纲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整篇文章以医理喻治国之道,通过形象的类比和历史的例证,阐述了纪纲对于国家稳定的关键作用,富有深刻的哲理和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咏灯花同侯十一》

下一篇:唐·韩愈《送陆歙州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