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山水闻来久":早就听说曲江的山水美名远扬,
"恐不知名访倍难":只怕因为不知道具体的景致名称,寻访起来会更加困难。
# 倍:一作更。
"愿借图经将入界":希望能借到图经,带着它进入曲江地界,
"每逢佳处便开看":每遇到一处好地方,就打开图经来查看。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以“闻来久”起笔,直抒对曲江山水的向往,早已听闻其美名,这份“久”字里藏着日积月累的神往。紧接“恐不知名访倍难”,转写探访前的顾虑:担心因不知具体景致名称,会让寻访之路格外艰难。一“闻”一“恐”,既见曲江名气之盛,又显诗人对探访的重视与些许忐忑,为后文借图经做铺垫,将期待与担忧交织的心情写得真切。“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承接前文的顾虑,给出解决之法:希望借来图经,在进入曲江地界后,每遇到一处美景就打开查阅。“愿借”二字见出诗人的主动准备,“每逢佳处便开看”则勾勒出探访时的细致与急切——既想凭图经识得景致,又不愿错过任何一处美好。这两句将对曲江山水的向往落到具体行动上,于平实的叙述中,尽显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游览充满期待、认真对待的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