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非不广":海水并非不广阔,
"邓林岂无枝":邓林哪里会没有树枝。
"风波一荡薄":一旦风浪涌起,
"鱼鸟不可依":鱼儿和鸟儿就无处可以依靠。
"海水饶大波":海水常常涌起巨大的波浪,
"邓林多惊风":邓林也多有令人惊心的狂风。
"岂无鱼与鸟":难道没有鱼和鸟吗,
"巨细各不同":只是它们大小各有不同。
"海有吞舟鲸":海里有能吞下船只的鲸鱼,
"邓有垂天鹏":邓林里有遮天蔽日的大鹏。
"苟非鳞羽大":如果不是鳞片巨大或羽翼丰满,
"荡薄不可能":就难以经受风浪的冲击。
"我鳞不盈寸":我的鳞片还不到一寸,
"我羽不盈尺":我的羽毛也不满一尺。
"一木有余阴":一棵树就能提供充足的荫凉,
"一泉有余泽":一口泉就能带来丰沛的水泽。
"我将辞海水":我打算告别大海,
"濯鳞清冷池":到清澈寒冷的水池中去洗濯我的鳞片。
"我将辞邓林":我打算告别邓林,
"刷羽蒙笼枝":到树木葱茏的树枝上去梳理我的羽毛。
"海水非爱广":大海并非是因为喜爱广阔才如此,
"邓林非爱枝":邓林也不是因为喜爱树枝才这样。
"风波亦常事":风浪起伏本是常有的事,
"鳞鱼自不宜":像我这样的小鱼小鸟能够适宜。
# 自不宜:一作不自疑。
"我鳞日已大":我的鳞片一天天长大,
"我羽日已修":我的羽毛一天天变得丰满。
"风波无所苦":风浪也不会让我感到痛苦,
"还作鲸鹏游":我又能像鲸鱼和大鹏一样遨游了。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开篇点明海水广阔、邓林有枝,但风浪会使其失去依靠,为下文论述做铺垫,以自然景象引出人生境遇的思考。中间八句:“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详细描述大海和邓林的特点及其中生物的差异,强调强大对于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重要性,通过对比突出成长的必要性。中间八句:“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阴,一泉有余泽。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诗人以自身弱小,表明当下选择安稳环境的决定,“濯鳞”“刷羽”体现出为未来成长做准备的意图。后四句:“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解释大海和邓林的特性以及风波的常态,说明弱小者难以适应的原因,深化了对成长必要性的认识。结尾四句:“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结尾表达随着自身成长,将勇敢面对风浪,像鲸鹏一样遨游的志向,展现出积极向上、追求突破的精神,升华了诗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