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寻李愿向盘谷":从前我去盘谷寻访李愿,
# 昔寻:过去曾到盘谷寻访过李愿。
"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正好看见高崖巨壁仿佛在争相展示它们的雄伟气势。
# 争开张:写高崖、峭壁的气势。,高崖巨壁:均指山崖峭峻。盘谷北东西三面环山,中为峡谷,至此弯曲成盘状。
"是时新晴天井溢":那时刚刚雨过天晴,天空清澈如井,仿佛井水满溢,
# 天井溢:天井里的水向外流泻,谓天井者非寻常之水也。天井乃溪水名,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又名太行关,在山西晋城的晋豫界上。
"谁把长剑倚太行":又好像是谁把长剑倚靠在太行山上。
# 长剑:指天井水从太行山泻下的瀑布。
"冲风吹破落天外":疾风似乎能把天空吹破,
# 吹破:谓吹起此长剑之水,飘散如雨。,冲风:暴风。冲天而起的猛烈之风。
"飞雨白日洒洛阳":让雨从遥远的天外洒落,在白日里洒向洛阳城。
# 洒洛阳:大风吹散瀑布之水,飘洒似雨,飞向洛阳。此景境界奇伟开张,写景极工。
"东蹈燕川食旷野":向东走到燕川,在旷野中进食,
# 食:动词,食旷野,食于旷野。,燕川:盘谷东北的小溪。,东蹈:向东走去,即东行。以今《盘谷序》碑及庙所在,拟当年李愿之居在盘西山脚下,故有东蹈燕川之说。
"有馈木蕨芽满筐":有人送来满满一筐木蕨芽。
# 木蕨芽:蕨菜,生长于山野,初生似蒜,茎紫黑色,根块茎,含淀粉了,人可食,也可入药。,馈:赠送。,有:有人。
"马头溪深不可厉":马头溪的水很深,不能徒步过河,
# 厉:不脱衣服涉水曰厉。视水之深浅,由带以上涉水为厉,膝以上为涉,膝以下为揭。,马头溪:溪水名。
"借车载过水入箱":于是借车运载,把水装在箱子里运过去。
# 箱:车箱。
"平沙绿浪榜方口":平坦的沙滩上,绿色的波浪拍打着方口,
# 榜方口:船到方口。榜,划船的工具桨。借指船。方口,地名。
"雁鸭飞起穿垂杨":雁鸭惊飞,穿过垂杨。
# 雁鸭:雁和野鸭。或作惊雁、燕雁、鹜雁,非。
"穷探极览颇恣横":尽情地探寻游览,颇为放纵自由,
# 恣横:纵情游乐。穷探、极览谓行为的程度,恣横则是畅游的态势。,极览:任意游览。,穷探:尽情探访。
"物外日月本不忙":在这尘世之外,时间似乎也不那么匆忙。
# 日月:光阴,指生活。,物外:世俗之外。
"归来辛苦欲谁为":回来后,辛苦劳累是为了谁呢,
"坐令再往之计堕眇芒":致使再次前往的计划落空渺茫。
# 眇芒:同渺茫。前景辽阔模糊,难以预料。诗意畅游尽意,不再往也。,坐令:致使。
"闭门长安三日雪":在长安闭门不出,恰逢三日大雪,
# 闭门长安:韩公是冬在长安,任职方员外郎。
"推书扑笔歌慨慷":推开书本,扔掉毛笔,慷慨高歌。
# 慨慷:激昂慷慨,情绪高张。,扑笔:搁笔。,推书:放下书本。
"旁无壮士遣属和":身边没有壮士可以让他来应和,
# 属和:随人唱和。,壮士:抱负远大的才智之士。
"远忆卢老诗颠狂":便远远地想起卢老吟诗时的颠狂模样。
# 诗颠狂:诗风狂放不羁,然诗今不传。,卢老:卢汀。
"开缄忽睹送归作":打开书信,忽然看到送我归来的诗作,
# 送归作:指卢汀《送盘谷子》诗。,开缄:打开书信。
"字向纸上皆轩昂":纸上的字个个气势轩昂。
# 轩昂:格调高亢,气度不凡。
"又知李侯竟不顾":又听说李侯竟然不顾严寒,
# 竟不顾:指李愿竟不顾别人独自归隐盘谷。,李侯:李愿。
"方冬独入崔嵬藏":在寒冬独自进入高耸的山林隐居。
# 崔嵬:高大貌。此指李愿隐居地盘谷山。,方冬:正在冬天。
"我今进退几时决":我现在进退两难,何时才能做出决定呢,
# 决:决择。,进退:追求任进还是退居山林。
"十年蠢蠢随朝行":十年来一直庸庸碌碌地在朝廷中任职。
# 十年蠢蠢随朝行:韩愈自贞元十七年(801年)冬,为四门博士,至元和六年(811年)秋冬,在长安,为职方员外郎,整整十年。朝行:《唐会要》卷二十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仪制令》:“诸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文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参。其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学生,每季参。若雨露失容及泥潦,并停。”则韩公自四门博士至职方均在朝行之内。
"家请官供不报答":享受着官家的供给却没有做出什么报答,
# 官供:官方供给其行役食宿。,家请:月薪年俸及职田收获供其生活之用。
"何异雀鼠偷太仓":这和麻雀老鼠偷吃太仓中的粮食有什么不同呢?
# 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即官仓。,雀鼠:麻雀与耗子(即老鼠)。,何:一作无。
"行抽手版付丞相":我打算抽出朝笏交给丞相,
# 手版:俗称朝笏。即朝臣上朝手中拿的记事牌,按官职等级以竹、木、玉、象牙、金属(多用铜)制成。丞相:秦汉置丞相,为百官之首。唐称宰相,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为之。若非以上长官为之,称中书门下平章事。,行:将要。
"不等弹劾还耕桑":不等被弹劾就归乡务农。
# 弹劾:向皇上揭发检举官吏的过失、罪行。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隐逸题材的七言古诗,借盘谷奇伟山水与隐居生活景象写出了诗人对自然野趣的向往、对官场束缚的厌倦,以及在出仕与归隐间的矛盾心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中,以“长剑”比喻高崖巨壁,写出崖壁高耸挺拔如剑倚天的态势;“平沙绿浪榜方口”将平沙上的绿意比作波浪,展现其绵延起伏之景,这些比喻让盘谷及沿途的景象更显形象可感。借景抒情:“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平沙绿浪榜方口,雁鸭飞起穿垂杨”,诗人借盘谷高崖巨壁、新晴飞雨、平沙绿浪、雁鸭穿杨等景象,抒发了对自然的喜爱与探奇览胜时的畅快;“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慨慷”则以长安雪景,烘托出内心的慷慨激昂与复杂心绪,将自然之景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借景传递出对过往游历的怀念及当下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开篇诗人回溯往昔寻访李愿前往盘谷的经历,刚至盘谷便被太行山那巍峨磅礴的景象震撼。高耸入云的山崖、巨大险峻的石壁似都在竞相舒展身姿,以磅礴之态迎接诗人,为全诗奠定雄浑壮阔的基调,也勾起读者对盘谷奇景的无限遐想。“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彼时雨歇天晴,山顶天井之水奔涌外溢,一条瀑布如同一柄寒光凛冽的长剑斜倚在太行山上。强劲的山风猛吹,瀑布如被击破般水花四溅,好似天外飞雨纷纷扬扬飘洒至洛阳城。诗人巧用比喻与夸张,将瀑布比作长剑,又想象其被风吹落、化为飞雨洒向远方,生动展现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与灵动之美,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尽显其奇思妙想。“东蹈燕川食旷野,有馈木蕨芽满筐。马头溪深不可厉,借车载过水入箱。平沙绿浪榜方口,雁鸭飞起穿垂杨。”此部分诗人叙述在盘谷周边的游历。向东踏入燕川在旷野中野餐,当地百姓热情馈赠满满一筐木蕨菜饱含质朴情谊。行至马头溪,溪水太深无法徒步渡过,只得借车过河,水甚至漫入车箱。抵达枋口,只见平沙之上绿浪起伏,杨柳依依,惊起的大雁、野鸭穿梭其中。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一路见闻,将盘谷一带山水的清幽、人情的淳朴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生活气息与自然野趣。“穷探极览颇恣横,物外日月本不忙。”诗人在盘谷尽情探寻、饱览胜景,无拘无束、肆意洒脱。此时他深感置身尘世之外,时光仿佛也放慢了脚步,日子闲适悠然,尽显对盘谷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沉醉,也为后文情感转变埋下伏笔。“归来辛苦欲谁为,坐令再往之计堕眇芒。”诗人从对盘谷的回忆中抽离,回到现实感慨自己归来后整日忙碌,却不知究竟是为了谁。原本再度前往盘谷的计划,也因种种琐事化为泡影,内心满是迷茫与怅惘,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引出下文对官场生活的反思。“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慨慷。旁无壮士遣属和,远忆卢老诗颠狂。”长安城中大雪连下三日,诗人闭门不出满心烦闷,推开书籍、放下毛笔慷慨高歌,可身边却无豪情壮士与之唱和。此时,他不禁远忆起卢老(卢汀)那豪情奔放、癫狂不羁的诗作风格,借对友人的怀念,进一步烘托出自己在长安的孤独与寂寥。“开缄忽睹送归作,字向纸上皆轩昂。又知李侯竟不顾,方冬独入崔嵬藏。”偶然间打开书信,看到卢郎中寄来的送李愿归盘谷之作,那字里行间仿佛都跳跃着轩昂之气。诗人由此得知,李愿毅然决然,在寒冬独自归隐于那崔嵬深山之中。此句既表达对李愿归隐之举的感慨,又从侧面体现卢郎中诗作的感染力,同时也为自己的处境与抉择增添了几分思索。“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家请官供不报答,何异雀鼠偷太仓。”诗人直面自己的内心,发出灵魂拷问:自己在仕途上的进退究竟何时才能做出决断?回顾过去十年,在朝堂中浑浑噩噩,受着朝廷俸禄却未能好好报答。他自比为偷窃官仓粮食的老鼠、麻雀,深刻反思自己在官场的作为,凸显内心在出仕与归隐间挣扎的矛盾与痛苦。“行抽手版付丞相,不等弹劾还耕桑。”最后,诗人表明心迹,下定决心要抽出手版交还给丞相,不等御史弹劾,便主动辞官归乡,去过那耕田种桑的隐居生活。虽对仕途有诸多眷恋与无奈,但终坚定了追求自由、远离官场纷扰的决心,尽显洒脱与果决,也让全诗在壮志豪情中收尾,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为描写盘谷的佳作,诗人融情于景,借高崖巨壁、飞瀑溪流等自然景象营造雄浑氛围,又以“十年随朝”的慨叹寄托仕途之思,将归隐向往与现实矛盾娓娓道来,笔调沉郁而不失畅达。诗与《送李愿归盘谷序》相互映照,凭借质朴真挚的情感与简练生动的笔触,成为后世赏读盘谷风物与韩愈心境的作品。
# 有人云,陈无己“闭门十日雨”,即是退之“长安闭门三日雪”。余以为作诗者容有意思相犯,亦不必为病,但不可太甚耳。
宋诗人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 东坡云:退之寻常诗自谓不逮李、杜,至于“昔寻李愿向盘谷”一篇,独不减子美。
宋宋代文学家、词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 朱彝尊曰:写景工(“飞雨白日”句下)。两九字句,正见坐令若相应,然佳处不在此(“坐令再往”句下)。要此句应,转落乃有情(“我今进退”句下)。诗言志,如此收束亦得(末句下)。平稳中加意淬炼。别是一炼法,全不落寻常畦径,亦是难及。大抵炼意为多,若此首即谓炼景亦得。何焯曰:奇伟(“飞雨白日”句下)。过接妙(“远忆卢老”句下)。题面只此了之,奇绝高绝(“又知李侯”二句下)。收人自己,结上两段(“我今进退”句下)。进(“何异雀鼠”句下)。退(末句下)。汪琬曰:叙得参差入妙(“雁鸭飞起”句下)。
清词人、学者朱彝尊《批韩诗》
# 题注载:东坡谓此诗不减子美。按:此诗颇近太白。全就自家出处作感慨,正尔味长。
清学者、书法家何焯《义门读书记》
# 写来极是阔大,却无肥重之气,故佳(“谁把长剑”句下)。皴染极细。此种风调,少陵以外,不多见也(“借车载过”句下)。此处一转便深,可以悟篇法虚实相生之妙(“我今进退”句下)。不重持今日之和,而先言昔日之寻,便有作法,所谓文生于情也。结处不特盘谷,而从自己说,用意更为切至矣(末句下)。
清学者汪森《韩柳诗选》
# 苏东坡曰:“退之寻常诗,自谓不逮老杜,此独不减。”余观此诗豪迈,实不减谪仙耳。
清学者吴震方《放胆诗》
# “字向纸上皆轩昂”,正是此篇评语,高咏数番,令人增长意气。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余谓此诗风格高朗,然云似杜,亦所未解。方东树按:此非(东)坡语,妄人伪托耳。
清文学家姚范《援鹑堂笔记》
# 余谓此诗学杜得其疏处,浓处仍不似也。东坡学韩此种,却能神骨俱肖,所以称之耳。诗中句云:“开缄忽睹送归作,字向纸上皆轩昂。”此公自状其诗也。今人作诗多字字睡在纸上,令读者亦沉沉睡去矣。
清学者延君寿《老生常谈》
# 首十四句,叙昔至盘谷访李愿事。天井关之水,被风吹洒洛阳。语则诞而情则奇。“归来辛苦”以下十句,叙卢寄示诗篇,知李已人山矣。末六句,叙已将归耕。
清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
# 吴北江曰:设景闲雅(“雁鸭飞起”句下)。再缴回一笔,以取姿态(“坐令再往”句下)。逆折,为下句作势(“远忆卢老”句下)。此句跳跃而人(“开缄忽睹”句下)。高步瀛曰:奇思壮采,以闲逸出之,或云似杜;或云似李,仍非杜非李,而为韩公之诗也。
近代学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下一篇:唐·韩愈《感春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