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虽云恶":猛虎虽被称为凶恶,
"亦各有匹侪":也自有同类相随。
"群行深谷间":它们成群行走在深谷,
"百兽望风低":百兽见之纷纷低头。
"身食黄熊父":猛虎以黄熊为食,
"子食赤豹麛":幼崽捕食赤豹幼鹿。
"择肉于熊罴":挑选猎物专挑熊罴,
# 罴:集作豹。
"肯视兔与狸":岂会看上兔子和狸猫。
"正昼当谷眠":白昼在山谷中酣睡,
"眼有百步威":双目威压百步之内。
"自矜无当对":自恃无人能敌,
"气性纵以乖":性情暴戾乖张。
"朝怒杀其子":清晨怒杀幼虎,
"暮还飧其妃":傍晚又吞食配偶。
# 飧:一作食。
"匹侪四散走":同类四散奔逃,
"猛虎还孤栖":猛虎孤独栖身。
"狐鸣门四旁":狐狸在洞口哀鸣,
"乌鹊从噪之":乌鸦聒噪围绕。
"出逐猴入居":被猴群驱逐,仓皇逃窜,
# 猴:一作猚。
"虎不知所归":虎不知归处。
"谁云猛虎恶":谁说猛虎凶恶,
"中路正悲啼":它竟中途悲啼哀嚎。
"豹来衔其尾":豹子咬住它的尾巴,
"熊来攫其颐":熊掌撕裂它的面颊。
"猛虎死不辞":猛虎虽死不惧,
"但惭前所为":只悔从前恶行。
"虎坐无助死":猛虎尚因孤立而死,
"况如汝细微":何况你等弱小。
"故当结以信":生前若不结交忠信,
"亲当结以私":死后更无人可信。
"亲故且不保":亲朋尚且难保,
"人谁信汝为":世人谁愿信你。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猛虎虽云恶”至“眼有百步威”以猛虎象征当权者,通过“匹侪”(同类)、“群行”等词,暗示权贵集团依仗宗族、党羽结成势力网络,如“百兽望风低”般震慑百姓。“身食黄熊父,子食赤豹麛”以猛虎家族的残暴掠夺,隐喻权贵对百姓资源的榨取,“择肉于熊罴”更凸显其选择性残害弱势群体的特性。“正昼当谷眠”暗讽权贵明目张胆作恶,“百步威”则强化其高压统治下民众战栗的社会图景。第二段:“自矜无当对”至“虎不知所归”“自矜无当对”直指权贵自负无匹,“气性纵以乖”揭示其暴戾乖张的性格缺陷,为分裂埋下伏笔。“朝怒杀其子,暮还飧其妃”以虎族自相残杀的荒诞场景,影射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血腥现实,如唐代藩镇割据的混战。“匹侪四散走”至“虎不知所归”,展现权贵集团因暴政失去支持后迅速崩溃的必然结局,暗含“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示。第三段:“谁云猛虎恶”至“人谁信汝为”“豹来衔其尾,熊来攫其颐”以猛虎垂死遭群兽反噬,呼应前文暴行,强化“自作孽不可活”的悲剧性。“但惭前所为”至“人谁信汝为”直指统治者失道寡助的本质,揭露其失势后无人问津的凄凉,批判权力滥用的终极虚无。尾联“故当结以信”呼吁以诚信取代暴力统治,呼应儒家"仁政"思想,体现韩愈对清明政治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