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分将身著地飞":落花早已做好了飘落大地的准备,甘愿投身于风中飞舞,
"那羞践踏损光晖":又怎会羞于被人践踏而损了自身的光彩。
"无端又被春风误":可无端地又被春风捉弄,
"吹落西家不得归":将它吹落到西家,使它再也无法回归原来的枝头。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将落花人格化,“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晖”,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与态度,它似乎早已做好了飘落大地任人践踏的心理准备,不在意自身光彩是否受损,生动地表现出落花面对命运安排的坦然。这种拟人手法使落花形象鲜活,拉近了读者与诗歌的距离,让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韩愈的《游城南十六首·落花》短短二十八字,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思。开篇“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晖”,诗人笔下的落花展现出一种豁达与超脱。它似乎早已洞悉自己终将飘落的命运,甘愿投身大地,即便可能被人践踏,也毫不羞于失去曾经的光彩。这种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淡然态度。然而,“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诗意陡然一转。原本看似平静接受命运的落花,却被无端的春风再次捉弄。春风这一原本应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力量,在此处却成了落花悲剧命运的助推者。它将落花吹落至西家,使落花失去了回归原本枝头的可能。这两句诗表面写落花,实则深刻地反映了诗人自身的遭遇。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他的理想与抱负常常被现实的“春风”无情地吹向未知的方向,如同落花般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