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乘清旦":清晨时分去看雪,
# 清旦:清晨。
"无人坐独谣":独自坐着轻声吟唱。
"拂花轻尚起":雪花拂过花朵又轻轻飘起,
"落地暖初销":它们纷纷落到地上,融化着温暖。
"已讶陵歌扇":惊讶于它已超越了扇上的霜花之美,
# 歌扇:歌舞时所持的扇子,一般用白绢制成。,陵:胜,超过。
"还来伴舞腰":又回来伴随着舞动的腰肢。
"洒篁留密节":雪花落在竹子上留下了密集的节痕,
# 密:一作“半”。,篁:竹子。
"著柳送长条":依附在柳枝上送来了长长的枝条。
"入镜鸾窥沼":照镜时仿佛看到鸾鸟在池水中窥视自己,
"行天马度桥":行走时如同天马跨越桥梁。
"遍阶怜可掬":满阶的雪花可爱得让人想捧起,
# 掬:用手捧。
"满树戏成摇":满树的雪花嬉戏中轻轻摇曳。
"江浪迎涛日":江浪迎着日光涌起波涛,
"风毛纵猎朝":风毛自由自在地追逐。
# 风毛:原指风中鸟兽之毛,这里比喻风中之雪。
"弄闲时细转":雪花在闲暇时缓缓飘落,
"争急忽惊飘":争斗激烈时忽然惊起飘扬。
"城险疑悬布":城墙高耸如同悬挂的布幔,
"砧寒未捣绡":砧杵因寒冷还没有捣碎织锦。
# 绡:生丝织物。,砧:捣衣石。
"莫愁阴景促":不必担心阴郁的景色匆匆离去,
# 阴景:阴天的日光。
"夜色自相饶":夜晚的景色自会相互交融。
# 饶:增添。,色:一作月。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拂花轻尚起,落地煖初销。”首联以“清旦”点明清晨赏雪的特定时刻,“独谣”二字暗示诗人独处时的孤寂心境。颔联通过“拂”“落”两个动词的精准运用,生动展现雪花轻触花朵又飘落融化的动态过程,“煖初销”三字细腻捕捉到冬雪遇暖消融的微妙变化,体现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中四句“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洒篁留密节,著柳送长条。”颈联巧妙化用“歌扇”“舞腰”的典故,将纷飞雪花比作舞者翩跹的衣袂,赋予自然景象以人文韵味。颔联则聚焦于雪后景致,“洒篁”“著柳”二词准确描绘出积雪覆盖竹柳的形态,“留密节”“送长条”的拟人手法,既写实景又暗含冬春交替的时序变迁。后四句“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颈联运用“鸾窥沼”“马度桥”的奇特比喻,将雪地反光比作鸾鸟临镜自照,积雪的桥梁似天马行空,意象瑰丽奇特。颔联通过“怜可掬”“戏成摇”的生动描写,既表现积雪的可掬可玩之态,又透露出诗人赏雪时的闲适愉悦之情。末四句“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此四句笔锋一转,以“江浪”“风毛”的壮阔意象展现冬日另一面,动词“迎”“纵”的运用使画面充满动感。后两句通过“弄闲”“争急”的对比,生动表现雪花飘落时的缓急变化,观察入微。结尾四句“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尾联以“悬布”喻积雪压城的险峻之势,“未捣绡”暗写天寒地冻的凛冽氛围。末句“莫愁阴景促”突然转折,以“自相饶”的豁达之语作结,展现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坦然接纳,使全诗在凝重中透出几分超脱。
上一篇:唐·韩愈《琴操十首·越裳操》
下一篇:唐·韩愈《莎栅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