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gàn
xiàn
chéng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3
chéng
shàng
bái
yún
wàn
huāng
liáng
chǔ
shuǐ
西
guān
shè
kōng
qiū
cǎo
绿
qiáng
yóu
zài
píng
jiāng
miǎo
miǎo
lái
rén
yuǎn
luò
tíng
tíng
xiàng
shā
niǎo
zhī
líng
biàn
zhāo
fēi
yáng

译文

登上孤城,空旷天低只觉人与白云齐,楚水以西像万古荒原没有人迹。当年的官舍秋草碧绿,空空如洗,城垛尚在,夜乌栖息,发出哀啼。平沙辽远渺渺使人迷茫,落日亭亭而下比客人低。飞鸟不知道古城变深谷,朝来暮去悠然绕在弋阳溪。

逐句剖析

"孤城上与白云齐":登上孤城,空旷天低只觉人与白云齐,

# 白云齐:一作迢递楚。,孤城:余干古城原在一座小山上,故称“孤城”。

"万古荒凉楚水西":楚水以西像万古荒原没有人迹。

# 楚水:淮水,这里指信江。余干古城原在余江、汉江西北。,荒凉:一作萧条。

"官舍已空秋草绿":当年的官舍秋草碧绿,空空如洗,

"女墙犹在夜乌啼":城垛尚在,夜乌栖息,发出哀啼。

# 女墙:城墙上的城垛。

"平江渺渺来人远":平沙辽远渺渺使人迷茫,

# 远:一作夕。

"落日亭亭向客低":落日亭亭而下比客人低。

# 亭亭:高耸的样子。

"沙鸟不知陵谷变":飞鸟不知道古城变深谷,

# 陵谷变:山陵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因馀干县城后从山上搬到山下,所以说“陵谷变”。

"朝飞暮去弋阳溪":朝来暮去悠然绕在弋阳溪。

# 弋阳溪:弋阳与余干相连的一条小溪,在信江中游。,去:一作往。,飞:一作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余干古县城》为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借时间的漫长久远与广袤寥廓,勾勒出古县城遗世独立的“孤寂”之态;颔联聚焦“官舍”“女墙”等具体物象,以荒芜破败之景,直观呈现其“孤寂”的实质;颈联则以“平沙渺渺”“落日亭亭”等自然景象为笔触,从侧面渲染出古县城的荒凉与萧索;尾联巧妙化用“陵谷变”之典故,将诗人对国家式微、民生凋敝的深沉感慨,寄寓于字里行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刘长卿自岭南潘州南巴贬谪之地踏上北归之路,途经余干。彼时,他因秉持正直、刚正不阿的为官之道,却遭奸佞诬陷,亲历了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内心满是对政治生态的愤懑与失望。更令他痛心的是,归途中的余干,刚刚历经军阀战乱的蹂躏,目之所及,皆是断壁残垣、民生凋敝的惨状。国家衰弱之象、百姓困苦之态,如重锤般击打着诗人的心灵,让他对唐朝的国运忧心忡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余干古县城》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融合写景与抒情,并不囿于对历史事实的刻板复刻。诗人在追思往昔历史脉络之际,借由细腻勾勒被贬谪途中的自然景致,将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思倾注于笔端,使情感表达既具历史厚重感,又饱含现实关切。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诗人又将目光投向城外的远景。诗人以景寓情,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入到对城外远景的描绘之中,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深沉。化用:“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诗人化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句,借鸟儿不知陵谷之变,依旧朝来暮去于弋阳溪的景象,将《十月之交》中对西周统治者政治腐败的警告,转化为对当时唐朝统治者的委婉批判与劝诫,使诗歌主题在历史典故的映衬下更为深刻,表达更加含蓄。夸张:无论是“与白云齐”那般仿佛直入云霄、超脱尘世的表述,还是“万古荒凉”跨越漫长尽显萧索的形容,都饱含夸张意味,其目的就在于生动凸显余干县城被遗弃后那种死寂、冷落的凄惨之态。对偶:中间两联“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对仗工整,不仅在形式和词性上对应,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也相互映衬。颔联通过城内“官舍已空”“女墙犹在”的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描绘城外“平沙渺渺”“落日亭亭”的景象,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二者共同营造出余干古县城荒凉、破败、孤寂的意境,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开篇便紧扣诗题,将诗人登临余干古县城后的所见之景徐徐展开。余干古县城地势高峻,四周无其他城邑相连,因久遭废弃、无人居住,已然沦为一座孤城。立于城下仰头望去,古城仿佛与白云相接,历经岁月沧桑,它始终静立于楚水之畔,尽显荒凉孤寂之态。首句诗人尚立足城下,次句视角已悄然转换为凭楼远眺,位置转移于无形之中。无论是“与白云齐”的雄浑壮阔,还是“万古荒凉”的苍茫悠远,皆运用夸张之笔,旨在凸显余干县城被遗弃后的死寂与落寞。此景既是客观景象的真实写照,亦饱含着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颔联“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视角由古城全景转入城内。诗人先着眼于“官舍”,往昔的繁华之地如今已被疯长的杂草所湮没;继而写到“女墙”,城墙依旧屹立,然而巡防的将士早已不见踪影。夜幕降临,城楼上不见守夜人的灯火,唯有乌鸦的啼鸣在旷野中回荡。“已空”与“犹在”形成鲜明对比,物是人非的感慨油然而生。“秋草”与“夜乌”这两个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的“荒凉”之意,将古县城的残破与冷清刻画得入木三分。颈联“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视角再次转换,诗人着力描绘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远眺,只见茫茫沙地,狂风骤起,黄沙蔽日,向天际席卷而去;此时正值黄昏,落日西斜,渐渐与城上的游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按常理,县城周边应是村舍农田,可诗中却只见茫茫“平沙”;且县城治所虽已迁移,但百姓理应不会全部随之迁走,然而此处却人去城空。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持续七年之久,战火纷飞,各州县皆受其扰,趁乱作乱的诸侯、盗寇,皆成为压榨百姓的恶势力。举国上下,百姓为求生存,纷纷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眼前之景,又暗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尾联“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唯有那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的变迁与国势的兴衰,不分昼夜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通过描绘周幽王时期的日食及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发出警告。刘长卿将此名句化用于诗中,看似闲笔,实则是对当时唐朝统治者的委婉批判与劝诫,较之正面警示,更为含蓄深刻。

4. 作品点评

从形式美学角度审视,此诗在结构布局上展现出精妙的内在对称之美。中间两联对仗严谨,营造出诗歌画面中近景与远景的交织、色彩与声响的融合。首尾两联各以一个主语统领全句,句式相近且对应精准,使得诗歌结构既工整又富有变化。这种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赋予诗歌形式上的对称美感,更在音律节奏上营造出和谐而富有变化的韵律。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一气呵成之势,产生了独特的音律效果。首联节奏急促,如奇峰突兀,将孤城的万古荒凉之感推向极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尾联则节奏舒缓,便于诗人抒发悲痛压抑的情感,宛如幽谷中的哀怨琴声,余韵悠长、哀愁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措思削词皆可法。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清爽流亮之作。

明李维祯《唐诗隽》

# 周珽曰:悲情凄响,捧诵一过。不减痛读《骚》经。张震云:伤今吊古之情,蔼然见于言意之表。吴山民云:愁思要眇之声。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文房以五言擅名,如此七言又岂在诸公下!

清陆次云《唐诗善鸣集》

# 缠绵怆恻(“女墙犹在”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纪昀:当日之清吟,后来之滥调,神奇腐臭,变化何常!善学者贵以意消息耳。

清赵执信《批唐诗鼓吹》

# 文房句法之妙,如“贾谊上书忧汉室”、“飞鸟不知陵谷变”,有盛唐之雄伟而化其嶙峋,有初唐之渊冲而益以声调。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宫二句破题:首句破“城”字,而以“上与白云齐”五字为象,则不枯矣;次句上四字“古”字,下三字“余下”。三、四赋古城,而以“秋草”、“夜乌”为象,则不枯矣。五、六“登”字中所望意。收句“占”字、“馀干”字,切实沉着而入妙矣,以情有余、味不尽,所谓“兴在象外”也。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句句有作诗人在,所以称为怍者,是谓魂魄停匀。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说《岳州夜坐》

下一篇:唐·刘长卿《岳阳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