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nán
fāng
xiè
ér
yín
huàn
ér
shāng
ǎo
shén
shī
湿
huài
wèi
suī
jīn
zhī
jiān
shī
héng
xìng
shǐ
yǒu
pèi
dāo
shèn
liáng
zhì
shì
pōu
shì
nǎi
chū
yáng
miǎo
rèn
méng
lín
rán
jīng
chī
hēi
qīng
yíng
zhī
è
ruì
zhōng
tóng
yóu
rén
bèi
bìng
rán
yǒu
wén
yān
póu
shí
wèi
zhī
cǎo
niǎo
gāo
qiè
xià
shàng
zhēn
zhì
zhuō
jiàn
chóu
chú
shì
ěr
xiè
:“
:“
wēi
zhī
sàng
bǎo
。”
。”
yuē
:“
:“
wén
zhū
méi
yuē
jué
zhě
tiān
xià
zhī
shí
gāo
huáng
suǒ
shì
dùn
yǒu
shì
!”
!”
tuì
退
gǎn
yán
zuò
shí
yǒu
jīn
fēn
wéi
pèi
zāo
bēi
ér
zuò
xióng
gào
wéi
zhī
qián
huì
jǐng
hūn
ér
shí
ér
wéi
qiū
péng
zhī
shàng
yóu
kuān
zhī
wài
méng
cái
rén
chóu
chàng
dào
bǎi
tài
zhī
zhì
jīng
pán
jiǎn
ér
duō
yàng
hài
zhī
rán
jiāng
jiǔ
shì
ér
rán
zhě
zhī
dāo
liè
zhě
zhī
dàn
guàn
cuì
róu
cuò
xián
qiān
yuè
huī
pàn
xiān
tuō
làn
yào
耀
máng
wěng
yín
ér
téng
shān
shè
ér
méng
zhěn
dǐng
yòng
zhī
ér
chéng
yán
yǒu
dōng
yuè
guī
xíng
shí
zhì
cāng
guō
lín
cūn
huá
huàn
gòu
dǐng
chū
jìn
tiān
píng
kāi
jiàn
shuǐ
shì
hán
yàn
qīng
yīn
ér
zhèn
ěr
tài
huán
bǎo
xīn
zài
xíng
ér
zhōng
yòng
méng
gòu
yān
chǐ
gǎn
dùn
zhī
yǒu
shí
fēn
xióng
xīn
dèng
shì
jiē
shí
yān
huà
dùn
wéi
yān
huà
wéi
zhì
wáng
zhī
shāng
hòu
gāo
zhī
jié
cái
zòu
yǒu
shī
yīn
hàn
shì
huán
sān
guāng
jǐng
fēn
suí
dào
kuò
xiá
yòng
zhī
rén
bǎi
nián
táng
fēng
shǐ
zhèn
xuán
lóng
zhào
mín
shēng
zài
tiān
chéng
zài
jūn
tiān
wéi
tiān
jūn
wéi
rén
tiān
ān
yǒu
zhí
shì
zhī
ér
huàn
xián

译文

南方气候疏泄而雨水连绵,地气恶劣易损伤器物。潮湿的空气仿佛神灵吐出的湿气,使物品变色变味。即使是坚硬的金属,也会失去原本的性能。起初,我有一把很好的佩刀,到这里后变得滞涩难以拔出。打开刀鞘才取出来。逆着阳光的方向看低处,刀锋附着覆盖在脊柱上,刀锋和刀背都蒙上了锈迹,锈斑如同疮痂,如同黑痣,如同苍蝇般丑恶。刀的锋利被铜锈侵蚀,就像人患病一样。有位客人听说此事,收集来细密的砥石送给我。我用肥沃的草汁浸泡砥石,混合鸟脂,在刀身上来回磨刮,刀的本来质地终于鲜明显现。我手握宝刀,反复端详,感慨地对客人说:“如果没有您的馈赠,我的宝刀几乎要废掉了。”客人说:“我听梅福说过:‘爵位俸禄,是天下的磨刀石。汉高祖正是用它来磨砺世道、改变愚钝的风气。’难道不是这样吗!”我退下后有感于他的话,于是写下《砥石赋》。我有一把锋利的金属刀具,以其锋利为珍贵。却因身处卑下之地而病害滋生,锋芒因此潜藏暗淡。如同日光昏暗、月食全尽,刀刃与铜锈固结如同顽疾。眼看连秋天的蓬草都无法剃断,更何谈剖解牲畜腰腿之外的部位。锋利的器物被蒙蔽,有才之人满心惆怅。可惜这千锤百炼的精纯之刃,困在刀鞘中百病缠身。难道只是恶劣的气候导致的吗,恐怕是长久不被使用的缘故。那些屠夫的刀、猎人的剑,既不洗涤也不淬炼。材质混杂着铅锡。却每日不停地切割肥肉、宰杀活物。脱下破旧的刀套便光芒闪耀,在油腻的操作中腾起肉香。难道不是因为经历日常使用的“粗陋”磨砺,反而在实用中展现出美好之处吗?有位客人从东方来,赠送我一块于越之地的砥石。它形如玉圭,石质细密,青苍的色泽中透着细腻的纹理。磨去刀身如鳞片般的锈迹,刀面光滑如荡涤过的涟漪。就像衣裳洗去污垢,鼎器摆脱阻塞。雾气散尽,天空清朗,浮萍散开,清水显现。擦拭出寒冷的刀光如破竹之势,敲击时发出清越之声振聋发聩。宝刀恢复了原来的姿态,珍贵的锋芒再次显露。既然赋予了它形状就终将被使用,一时蒙尘又有什么可耻?感慨锋利与钝涩各有时机,我将雄心寄于这凝视宝刀的目光中。唉!砥石用来磨砺,能使钝器变为利器。法度用来磨砺,能使愚人变为智者。周武王得到正确的法度,殷商旧俗因此变得淳厚。汉高祖得到合适的法度,杰出人才因此得以施展。有所得既然有缘由,有所失难道没有原因吗?汉代以后,日、月、星三光的光辉分散。治世之道或宽或窄,关键在于是否任用贤才。历经五百多年,大唐风气才开始振兴。悬挂起这巨大的“砥石”,来磨砺天下百姓。万物的生长由上天决定,人才的成就却在于君主。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君主则是百姓的主宰。哪有掌握着治理天下的“磨砺工具”,却担心没有贤才的呢!

逐句剖析

"南方气泄而雨淫":南方气候疏泄而雨水连绵,

"地患而伤物":地气恶劣易损伤器物。

"媪神噫湿":潮湿的空气仿佛神灵吐出的湿气,

"渝色坏味":使物品变色变味。

"虽金之坚":即使是坚硬的金属,

"亦失恒性":也会失去原本的性能。

"始予有佩刀甚良":起初,我有一把很好的佩刀,

"至是涩不可拔":到这里后变得滞涩难以拔出。

"剖其室乃出":打开刀鞘才取出来。

"溯阳眇低":逆着阳光的方向看低处,

"傅刃蒙脊":刀锋附着覆盖在脊柱上,

"鳞然如精痴":刀锋和刀背都蒙上了锈迹,锈斑如同疮痂,

"如黑子":如同黑痣,

"如青蝇之恶":如同苍蝇般丑恶。

"锐气中铜":刀的锋利被铜锈侵蚀,

"犹人被病然":就像人患病一样。

"客有闻焉":有位客人听说此事,

"裒密石以遗子":收集来细密的砥石送给我。

"沃之草腴":我用肥沃的草汁浸泡砥石,

"杂以鸟膏":混合鸟脂,

"切剧下上":在刀身上来回磨刮,

"真质焯见":刀的本来质地终于鲜明显现。

"踌躇四顾":我手握宝刀,反复端详,

"适尔谢客":感慨地对客人说:“

"微子之贻":如果没有您的馈赠,

"几丧吾宝":我的宝刀几乎要废掉了。”

"客曰":客人说:“

"吾闻诸梅福曰":我听梅福说过:

"‘":‘

"爵禄者":爵位俸禄,

"天下之砥石也":是天下的磨刀石。

"高皇帝所以砺世磨钝":汉高祖正是用它来磨砺世道、改变愚钝的风气。

"’":’

"有是邪":难道不是这样吗!”

"予退感其言":我退下后有感于他的话,

"作《砥石赋》":于是写下《砥石赋》。

"我有利金分":我有一把锋利的金属刀具,

"以利为佩":以其锋利为珍贵。

"遭土卑而慝作兮":却因身处卑下之地而病害滋生,

"雄锆为之潜晦":锋芒因此潜藏暗淡。

"如景昏而蚀既兮":如同日光昏暗、月食全尽,

"与肌漆而为厉":刀刃与铜锈固结如同顽疾。

"顾秋蓬之不可剃兮":眼看连秋天的蓬草都无法剃断,

"尚何游乎髋髀之外":更何谈剖解牲畜腰腿之外的部位。

"利物蒙蔽":锋利的器物被蒙蔽,

"材人惆怅":有才之人满心惆怅。

"悼百汰之至精":可惜这千锤百炼的精纯之刃,

"蟠一检而多恙":困在刀鞘中百病缠身。

"岂害气之独然兮":难道只是恶劣的气候导致的吗,

"将久不试而然":恐怕是长久不被使用的缘故。

"彼屠者之刀兮":那些屠夫的刀、猎人的剑,

"猎者之诞":既不洗涤也不淬炼。

"不灌不淬兮糅错衔铅":材质混杂着铅锡。

"日鼓月挥兮判腴击鲜":却每日不停地切割肥肉、宰杀活物。

"脱烂护以耀芒":脱下破旧的刀套便光芒闪耀,

"蓊淫夷而腾膻":在油腻的操作中腾起肉香。

"岂不以涉鲁而蒙诊兮":难道不是因为经历日常使用的“粗陋”磨砺,

"鼎用之而成妍":反而在实用中展现出美好之处吗?

"有客自东":有位客人从东方来,

"遗于越砥":赠送我一块于越之地的砥石。

"圭形石质":它形如玉圭,石质细密,

"苍色腻理":青苍的色泽中透着细腻的纹理。

"郭其鳞皴":磨去刀身如鳞片般的锈迹,

"滑以涤漪":刀面光滑如荡涤过的涟漪。

"如衣浣垢":就像衣裳洗去污垢,

"如鼎出否":鼎器摆脱阻塞。

"雾尽披天":雾气散尽,天空清朗,

"萍开见水":浮萍散开,清水显现。

"拭寒焰以破毗":擦拭出寒冷的刀光如破竹之势,

"击清音而振耳":敲击时发出清越之声振聋发聩。

"故态复还":宝刀恢复了原来的姿态,

"宝心再起":珍贵的锋芒再次显露。

"即赋形而终用":既然赋予了它形状就终将被使用,

"一蒙垢焉何耻":一时蒙尘又有什么可耻?

"感利钝之有时分":感慨锋利与钝涩各有时机,

"寄雄心于瞪视":我将雄心寄于这凝视宝刀的目光中。

"嗟乎":唉!

"石以砥焉":砥石用来磨砺,

"化钝为利":能使钝器变为利器。

"法以砥焉":法度用来磨砺,

"化愚为智":能使愚人变为智者。

"武王得之":周武王得到正确的法度,

"商俗以厚":殷商旧俗因此变得淳厚。

"高帝得之":汉高祖得到合适的法度,

"杰才以奏":杰出人才因此得以施展。

"得既有自":有所得既然有缘由,

"失岂无因":有所失难道没有原因吗?

"汉氏已还":汉代以后,

"三光景分":日、月、星三光的光辉分散。

"随道阔狭":治世之道或宽或窄,

"用之得人":关键在于是否任用贤才。

"五百余年":历经五百多年,

"唐风始振":大唐风气才开始振兴。

"悬此大砥":悬挂起这巨大的“砥石”,

"以砻兆民":来磨砺天下百姓。

"播生在天":万物的生长由上天决定,

"成器在君":人才的成就却在于君主。

"天为物天":上天是万物的主宰,

"君为人天":君主则是百姓的主宰。

"安有执砺世之具":哪有掌握着治理天下的“磨砺工具”,

"而患乎无贤欤":却担心没有贤才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砥石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赋。当时,刘禹锡因王叔文政治改革运动失败而遭贬。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中,他的佩刀生锈涩不可拔,经朋友送来的砥石磨砺后,宝刀重现锋芒。由此,刘禹锡借物抒情,以宝刀自喻,将自己遭贬的不幸比作宝刀蒙垢,表达了急于改变处境、报效国家的心情。赋中“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是关键句,以砥石喻法制,宝刀喻人才,强调法制对治理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该赋体现了刘禹锡对治国之道的思考,诗情与法理交融,展现出他即使身处逆境,仍坚持斗争、毫不妥协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周武王牧野誓师,革殷商之命,若砥石破局开新天;汉高祖斩蛇起义,创大汉基业,似砥石磨锋定乾坤”。前者化用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的典故,喻指砥石打破旧局、开辟新境的力量;后者借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历经艰难建立汉朝的故事,展现砥石经磨砺终成大事的精神,凸显砥石蕴含的开拓与奋进之意。将砥石引申为治世法则,主张以法治国可实现“唐风始振”的理想。托物言志:“佩刀蒙锈暗无光,砥石勤磨焕锋芒。恰似治国除积弊,革新砥砺复盛昌。”以佩刀经砥石磨砺重焕锋芒,类比治国需革除积弊,通过持续革新与整顿,使国家重现繁荣昌盛之态,借物之变言治世之道。

2. 分段赏析

“南方气泄而雨淫……适尔谢客:‘微子之贻,几丧吾宝。’”作者先描述南方潮湿的环境致使佩刀生锈,“鳞然如痏痂,如黑子,如青蝇之恶”,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锈迹斑斑的状态,将刀的锐气被锢比作人患病,生动地表现出宝刀蒙尘的可惜。接着写客人赠石,经磨砺后宝刀真质焯见,通过前后对比,突出砥石对宝刀的重要性,也为后文引出主题做了铺垫。“我有利金分……如鼎出否。”作者以宝刀自比,“遭土卑而慝作兮,雄铓为之潜晦”,感慨自己因被贬而像宝刀失去锋芒。“岂害气之独然兮,将久不试而然”,既指出环境的影响,更强调长久不被任用才是关键。随后将屠夫、猎人的刀与自己的宝刀对比,他们的刀虽质地不纯,但因经常使用而保持光亮,进一步突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而“圭形石质,苍色腻理”等句再次描述砥石,以及磨刀后宝刀“故态复还,宝心再起”,体现出磨砺的作用,暗示自己若能得到磨砺机会,也可重新振作。“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安有执砺世之具,而患乎无贤欤!”作者由砥石磨刀联想到法制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通过列举武王、高帝等历史事例,说明法制能使国家风俗淳厚、人才得以施展。“汉氏已还,三光景分”则指出汉代以后法制松弛的状况,直到唐朝才又重振法制。最后强调君主掌握着法制这一工具,不应担心没有贤才,表达了作者对法制清明、重用人才的渴望与呼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下一篇:唐·刘禹锡《纥那曲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