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气泄而雨淫":南方气候疏泄而雨水连绵,
"地患而伤物":地气恶劣易损伤器物。
"媪神噫湿":潮湿的空气仿佛神灵吐出的湿气,
"渝色坏味":使物品变色变味。
"虽金之坚":即使是坚硬的金属,
"亦失恒性":也会失去原本的性能。
"始予有佩刀甚良":起初,我有一把很好的佩刀,
"至是涩不可拔":到这里后变得滞涩难以拔出。
"剖其室乃出":打开刀鞘才取出来。
"溯阳眇低":逆着阳光的方向看低处,
"傅刃蒙脊":刀锋附着覆盖在脊柱上,
"鳞然如精痴":刀锋和刀背都蒙上了锈迹,锈斑如同疮痂,
"如黑子":如同黑痣,
"如青蝇之恶":如同苍蝇般丑恶。
"锐气中铜":刀的锋利被铜锈侵蚀,
"犹人被病然":就像人患病一样。
"客有闻焉":有位客人听说此事,
"裒密石以遗子":收集来细密的砥石送给我。
"沃之草腴":我用肥沃的草汁浸泡砥石,
"杂以鸟膏":混合鸟脂,
"切剧下上":在刀身上来回磨刮,
"真质焯见":刀的本来质地终于鲜明显现。
"踌躇四顾":我手握宝刀,反复端详,
"适尔谢客":感慨地对客人说:“
"微子之贻":如果没有您的馈赠,
"几丧吾宝":我的宝刀几乎要废掉了。”
"客曰":客人说:“
"吾闻诸梅福曰":我听梅福说过:
"‘":‘
"爵禄者":爵位俸禄,
"天下之砥石也":是天下的磨刀石。
"高皇帝所以砺世磨钝":汉高祖正是用它来磨砺世道、改变愚钝的风气。
"’":’
"有是邪":难道不是这样吗!”
"予退感其言":我退下后有感于他的话,
"作《砥石赋》":于是写下《砥石赋》。
"我有利金分":我有一把锋利的金属刀具,
"以利为佩":以其锋利为珍贵。
"遭土卑而慝作兮":却因身处卑下之地而病害滋生,
"雄锆为之潜晦":锋芒因此潜藏暗淡。
"如景昏而蚀既兮":如同日光昏暗、月食全尽,
"与肌漆而为厉":刀刃与铜锈固结如同顽疾。
"顾秋蓬之不可剃兮":眼看连秋天的蓬草都无法剃断,
"尚何游乎髋髀之外":更何谈剖解牲畜腰腿之外的部位。
"利物蒙蔽":锋利的器物被蒙蔽,
"材人惆怅":有才之人满心惆怅。
"悼百汰之至精":可惜这千锤百炼的精纯之刃,
"蟠一检而多恙":困在刀鞘中百病缠身。
"岂害气之独然兮":难道只是恶劣的气候导致的吗,
"将久不试而然":恐怕是长久不被使用的缘故。
"彼屠者之刀兮":那些屠夫的刀、猎人的剑,
"猎者之诞":既不洗涤也不淬炼。
"不灌不淬兮糅错衔铅":材质混杂着铅锡。
"日鼓月挥兮判腴击鲜":却每日不停地切割肥肉、宰杀活物。
"脱烂护以耀芒":脱下破旧的刀套便光芒闪耀,
"蓊淫夷而腾膻":在油腻的操作中腾起肉香。
"岂不以涉鲁而蒙诊兮":难道不是因为经历日常使用的“粗陋”磨砺,
"鼎用之而成妍":反而在实用中展现出美好之处吗?
"有客自东":有位客人从东方来,
"遗于越砥":赠送我一块于越之地的砥石。
"圭形石质":它形如玉圭,石质细密,
"苍色腻理":青苍的色泽中透着细腻的纹理。
"郭其鳞皴":磨去刀身如鳞片般的锈迹,
"滑以涤漪":刀面光滑如荡涤过的涟漪。
"如衣浣垢":就像衣裳洗去污垢,
"如鼎出否":鼎器摆脱阻塞。
"雾尽披天":雾气散尽,天空清朗,
"萍开见水":浮萍散开,清水显现。
"拭寒焰以破毗":擦拭出寒冷的刀光如破竹之势,
"击清音而振耳":敲击时发出清越之声振聋发聩。
"故态复还":宝刀恢复了原来的姿态,
"宝心再起":珍贵的锋芒再次显露。
"即赋形而终用":既然赋予了它形状就终将被使用,
"一蒙垢焉何耻":一时蒙尘又有什么可耻?
"感利钝之有时分":感慨锋利与钝涩各有时机,
"寄雄心于瞪视":我将雄心寄于这凝视宝刀的目光中。
"嗟乎":唉!
"石以砥焉":砥石用来磨砺,
"化钝为利":能使钝器变为利器。
"法以砥焉":法度用来磨砺,
"化愚为智":能使愚人变为智者。
"武王得之":周武王得到正确的法度,
"商俗以厚":殷商旧俗因此变得淳厚。
"高帝得之":汉高祖得到合适的法度,
"杰才以奏":杰出人才因此得以施展。
"得既有自":有所得既然有缘由,
"失岂无因":有所失难道没有原因吗?
"汉氏已还":汉代以后,
"三光景分":日、月、星三光的光辉分散。
"随道阔狭":治世之道或宽或窄,
"用之得人":关键在于是否任用贤才。
"五百余年":历经五百多年,
"唐风始振":大唐风气才开始振兴。
"悬此大砥":悬挂起这巨大的“砥石”,
"以砻兆民":来磨砺天下百姓。
"播生在天":万物的生长由上天决定,
"成器在君":人才的成就却在于君主。
"天为物天":上天是万物的主宰,
"君为人天":君主则是百姓的主宰。
"安有执砺世之具":哪有掌握着治理天下的“磨砺工具”,
"而患乎无贤欤":却担心没有贤才的呢!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周武王牧野誓师,革殷商之命,若砥石破局开新天;汉高祖斩蛇起义,创大汉基业,似砥石磨锋定乾坤”。前者化用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的典故,喻指砥石打破旧局、开辟新境的力量;后者借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历经艰难建立汉朝的故事,展现砥石经磨砺终成大事的精神,凸显砥石蕴含的开拓与奋进之意。将砥石引申为治世法则,主张以法治国可实现“唐风始振”的理想。托物言志:“佩刀蒙锈暗无光,砥石勤磨焕锋芒。恰似治国除积弊,革新砥砺复盛昌。”以佩刀经砥石磨砺重焕锋芒,类比治国需革除积弊,通过持续革新与整顿,使国家重现繁荣昌盛之态,借物之变言治世之道。
2. 分段赏析
“南方气泄而雨淫……适尔谢客:‘微子之贻,几丧吾宝。’”作者先描述南方潮湿的环境致使佩刀生锈,“鳞然如痏痂,如黑子,如青蝇之恶”,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锈迹斑斑的状态,将刀的锐气被锢比作人患病,生动地表现出宝刀蒙尘的可惜。接着写客人赠石,经磨砺后宝刀真质焯见,通过前后对比,突出砥石对宝刀的重要性,也为后文引出主题做了铺垫。“我有利金分……如鼎出否。”作者以宝刀自比,“遭土卑而慝作兮,雄铓为之潜晦”,感慨自己因被贬而像宝刀失去锋芒。“岂害气之独然兮,将久不试而然”,既指出环境的影响,更强调长久不被任用才是关键。随后将屠夫、猎人的刀与自己的宝刀对比,他们的刀虽质地不纯,但因经常使用而保持光亮,进一步突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而“圭形石质,苍色腻理”等句再次描述砥石,以及磨刀后宝刀“故态复还,宝心再起”,体现出磨砺的作用,暗示自己若能得到磨砺机会,也可重新振作。“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安有执砺世之具,而患乎无贤欤!”作者由砥石磨刀联想到法制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通过列举武王、高帝等历史事例,说明法制能使国家风俗淳厚、人才得以施展。“汉氏已还,三光景分”则指出汉代以后法制松弛的状况,直到唐朝才又重振法制。最后强调君主掌握着法制这一工具,不应担心没有贤才,表达了作者对法制清明、重用人才的渴望与呼吁。
上一篇:唐·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下一篇:唐·刘禹锡《纥那曲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