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乡寒食橘花时":楚地的寒食节,正是橘花盛开的时候,
"野渡临风驻彩旗":野外的渡口处,迎着风停下了挂着彩色旗帜的船。
"草色连云人去住":草色连成一片,仿佛与云相接,行人在此停留又离去,
"水纹如縠燕差池":水面波纹像轻纱般细腻,燕子往来飞翔,队形参差不齐。
"朱轮尚忆群飞雉":还记得当年乘坐朱轮车时,看到成群的野鸡飞翔,
"青绶初县左顾龟":初任官职,系着青色绶带,官印上刻着左顾的龟形图案。
"非是湓城旧司马":我已不是当年湓城的旧司马了,
"水曹何事与新诗":您这位水曹官员为何还要寄来新诗呢。
# 水曹何事与新诗:旧注:时自水部郎出牧。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酬唱诗。诗歌借楚乡寒食的橘花、野渡、草色、水纹等春日景象,以及“朱轮”“青绶”等官职意象,写出了诗人仕途变迁的感慨与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草色连云人去住,水纹如縠燕差池”,这些句子将橘花、野渡、草色、水纹、燕子等自然意象,与“彩旗”这一关联行旅的事物组合,自然景致与途中景象交织,既展现江南寒食春色,又暗含旅途行驻之感,意象叠加凸显春日行途的氛围。情景交融:“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等句以橘花盛开、风拂彩旗的春日之景,衬“青绶初县”“水曹旧事”的身份感慨,春色的明丽与仕途变迁的复杂心绪相融,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景物描写:“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描绘楚地寒食橘花盛开、野渡风展彩旗之景,展现江南春日风光。用典:“青绶初县左顾龟”一句,运用“元龟象齿”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原文为“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龟有灵而殒其命,宝也”。“元龟”指的是大龟,在古代被视为具有灵性的宝物,常用于占卜、祭祀等重要场合,是权力、尊贵与祥瑞的象征;“象齿”即象牙,同样是珍贵的财物。典故的原意是通过大象因象牙而遭捕杀、大龟因灵性而被取用性命的现象,揭示“财物招祸”的道理,警示人们过度追逐珍宝可能带来祸患。诗人截取典故中“元龟为宝物、象征尊贵与权力”的核心意象,将“元龟”转化为“左顾龟”,代指官员的印信,再以“青绶”呼应官职服饰,既保留了典故中“龟象征尊贵权力”的内涵,又贴合自身新任官职的情境,让典故与现实巧妙勾连。
3. 分段赏析
首联“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以楚地寒食时节为背景,点明“橘花盛开”的春日景象,又以“野渡临风”“彩旗驻立”勾勒出旅途场景,自然景致与行旅结合,开篇便奠定清新而略带行役感的基调。颔联“草色连云人去住,水纹如縠燕差池”,续写途中所见:青草绵延似与云连,行人往来停留;水面波纹如轻纱般细腻,燕子斜飞错落。“如縠”的比喻写出水纹轻柔之态,“差池”描绘燕子飞动的姿态,动静相衬,将江南春日的生机与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朱轮尚忆群飞雉,青绶初县左顾龟”,转入对仕途的感怀。“朱轮”“青绶”是官职的象征,“左顾龟”化用《左传》“元龟象齿”的典故,古代以龟为宝物象征尊贵与官职,诗人借“初县左顾龟”暗指自己刚任新职,“尚忆群飞雉”则流露对过往官职的追忆,暗含身份转变的感慨。尾联“非是湓城旧司马,水曹何事与新诗”,以“水曹”暗用南朝何逊任水部郎的旧事,自指过往水部郎身份,又以“非是旧司马”点明当下处境变化。
下一篇:唐·刘禹锡《新秋对月寄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