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东流虎眼纹":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
# 虎眼纹: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
"清淮晓色鸭头春":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
# 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君看渡口淘沙处":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
# 处:地方。,君:这里指您的意思。
"渡却人间多少人":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 渡却:渡过。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汴水和清淮的壮美景色,通过渡口淘沙的场景,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百态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首写行旅的七言绝句,借汴水东流、清淮春色的自然景象,以及渡口淘沙处的人间百态,最典型地写出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的前两句“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通过描写汴水的流动和清淮的春色,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诗人用“虎眼文”形容汴水的波纹,用“鸭头春”描绘清淮的春色,既展现了自然的静态美,又通过“东流”赋予画面动态感。以小见大:诗的后两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通过渡口淘沙的场景,引出对人生百态的思考。渡口是人流汇聚的地方,诗人以渡口的繁忙景象象征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3. 分段赏析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汴水流动的波纹比作“虎眼纹”,将清淮清晨的颜色比作“鸭头春”,“鸭头春”在唐时指鸭头绿,这里巧妙地描绘出汴水和清淮春景的盎然生机,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日水景图。进一步展现了清晨阳光下淮水波光粼粼的美好景象,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淮水如鸭头般的春绿色,给人以清新、温暖之感,让景色更加鲜活生动。“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诗人笔锋一转,从前面的写景转为写渡口的场景。诗人看到渡口淘沙的地方,想到这里渡过了无数的人,富有禅意且蕴含哲理。这既体现了刘禹锡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有类似“普渡众生”的意味,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渡口是人流汇聚之地,是人生百态的缩影,诗人借此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生活的人文关怀。
4. 作品点评
《浪淘沙(其三)》是刘禹锡诗歌创作中的诗作。其写作特色鲜明,开篇运用比喻,将汴水波纹比作“虎眼纹”,清淮晓色喻为“鸭头春”,生动展现春日水景。诗歌前两句绘景,后两句由景及人,借渡口人事抒发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情景交融。在文学史上,此诗体现了刘禹锡诗歌关注现实、蕴含哲理的特点。诗中“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堪称亮点,富有禅意与哲理,尽显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唐汝询曰: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上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