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zhī
jiǔ
shǒ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bái
chéng
tóu
chūn
cǎo
shēng
bái
yán
shān
xià
shǔ
jiāng
qīng
nán
rén
shàng
lái
běi
rén
shàng
dòng
xiāng
qíng
fāng
zhī
yīn
ér
tóng
suì
zhēng
yuè
lái
jiàn
píng
zhōng
ér
lián
zhú
zhī
chuī
duǎn
jié
zhě
yáng
mèi
huī
duō
wéi
xián
líng
yīn
zhōng
huáng
zhōng
zhī
zhāng
jié
shēng
suī
cāng
níng
fēn
ér
hán
wǎn
zhuǎn
yǒu
ào
zhī
yàn
yīn
yuán
yuán
xiāng
jiān
mín
yíng
shén
duō
lòu
nǎi
wèi
zuò
jiǔ
dào
jīn
jīng
chǔ
zhī
zuò
zhú
zhī
jiǔ
piān
shàn
zhě
yáng
zhī
hòu
zhī
líng
zhī
biàn
fēng
zhī
yān

译文

春天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澈见底。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没上去的北方人也动了乡情。各地的歌谣,音调不同但同样都能给人带来快乐。(某一年的)正月,我来到建平,乡里的年轻人一起唱着《竹枝词》唱歌的人扬起衣袖,欢快地跳舞,聆听那歌声,音律符合黄钟律中的羽调,歌曲结尾部分激昂直率,就像吴地的歌谣声,虽然听上去有些粗野模糊难以分辨清楚,但其中蕴含的情思曲折婉转,从前屈原居住在沅水和湘水一带,当地的百姓在迎接神灵的时候,唱的歌词大多粗俗浅陋,于是他就为他们创作了《九歌》,直到现在荆楚一带的人还歌舞着这些篇章,所以我也创作了九篇《竹枝词》,让擅长唱歌的人演唱它们,把这些作品附在后面。后世那些聆听巴地歌谣的人,就能知道这些歌谣变化的源头在哪里了。

逐句剖析

"白帝城头春草生":春天白帝城头长满青草,

# 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东汉初公孙述筑城。述自号白帝,因名。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

"白盐山下蜀江清":白盐山下蜀江水清澈见底。

# 清:清澈。,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

"南人上来歌一曲":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

# 南人:当地人。

"北人莫上动乡情":没上去的北方人也动了乡情。

"四方之歌":各地的歌谣,

"异音而同乐":音调不同但同样都能给人带来快乐。

"岁正月":(某一年的

"余来建平":)正月

"里中儿联歌竹枝":,我来到建平

"吹短笛击鼓以赴节":,乡里的年轻人一起唱着《竹枝词》

"歌者扬袂睢舞":唱歌的人扬起衣袖,

"以曲多为贤":欢快地跳舞,

"聆其音":聆听那歌声,

"中黄钟之羽":音律符合黄钟律中的羽调,

"卒章激讦如吴声":歌曲结尾部分激昂直率,

"虽伧儜不可分":就像吴地的歌谣声,

"而含思宛转":虽然听上去有些粗野模糊难以分辨清楚,

"有淇澳之艳音":但其中蕴含的情思曲折婉转,

"昔屈原居沅湘间":从前屈原居住在沅水和湘水一带,

"其民迎神":当地的百姓在迎接神灵的时候,

"词多鄙陋":唱的歌词大多粗俗浅陋,

"乃为作《九歌》":于是他就为他们创作了《九歌》,

"到于今荆楚歌舞之":直到现在荆楚一带的人还歌舞着这些篇章,

"故余亦作《竹枝》九篇":所以我也创作了九篇《竹枝词》,

"俾善歌者飏之":让擅长唱歌的人演唱它们,

"附于末":把这些作品附在后面。

"后之聆巴歈":后世那些聆听巴地歌谣的人,

"知变风之自焉":就能知道这些歌谣变化的源头在哪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枝词九首(其一)》由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其源自古代巴、渝民歌。此七言绝句,前两句勾勒出夔门山水相互映衬的雄阔隽秀之景。三句描绘当地人于山水间放声高歌,借环境烘托歌声之美。末句笔锋一转,写异乡人受歌声触动,勾起思乡之情。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的人物形象韵味悠长,尽显民歌风情。诗中既有对南方山水、民俗的生动呈现,又蕴含旅人思乡之情。整首诗写景秀丽,境界高远,将自然美、歌声美与情感美巧妙融合,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竹枝词九首》为组诗,本首是开篇之作。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出任夔州刺史,夔州地处长江三峡上游,战略位置关键。此地盛行一种名为“竹枝词”的民歌。刘禹锡对这类民歌极为钟情,效仿屈原创作《九歌》的方式,依据当地民歌曲谱,精心创作了新的《竹枝词九首》。在这组诗作里,他生动刻画了夔州的山水风貌、民俗风情,以及男女间的真挚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竹枝词九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源自古代巴、渝一带的民歌。诗中描述了北方人聆听南方民歌后,内心被深深触动,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生动展现出不同地域文化碰撞下,人们对故乡的深切眷恋这一主题。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不事雕琢地描绘出白帝城头上春草生长,白盐山下江水清澈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夔门山水的雄阔隽秀。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却生动地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烘托:前两句对夔门山水的描写,为后两句当地人唱歌及异乡人思乡营造了氛围。以雄阔灵秀的山水来烘托歌声的优美,同时也为异乡人触景生情、引发思乡之情做了铺垫。借景抒情:全诗借夔门的山水之景以及南人唱歌的场景,抒发了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和场景之中,使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异乡人的思乡之愁。对比:诗中“南人”与“北人”形成对比,南人在本地,以山水为背景欢快地唱歌,而北人作为异乡人,听到歌声后却触动了乡情,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思乡的深切。

3. 分段赏析

《竹枝词九首(其一)》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抒情诗。开篇“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短短两句便勾勒出夔门山水那兼具雄浑与灵秀的绝美画卷。“白帝城头春草生”聚焦高处之景,白帝城屹立于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春日来临,城头百草繁茂。一个“生”字极为精妙,既展现出百草随着诗人视线渐次铺展的画面,又凸显出其生长范围之广,草因白帝城而别具脱俗气质,城也因草的生机而愈发鲜活。“白盐山下蜀江清”则着眼低处,蜀江即白盐山脚下的长江段落,江水澄澈,倒映着云天,背后还有高耸入云的白盐山作为映衬,山水相互辉映,各自的美妙之处尽显无遗。后半部分“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先描绘当地人以这雄奇山水为背景纵情放歌的场景。尽管诗中未直接点明歌声的具体内容与悦耳程度,但在前两句所营造的雄阔灵秀氛围烘托下,歌声的美妙已然不言而喻。接着笔锋陡然一转,“北人莫上动乡情”,道出路上的异乡人在听闻歌声后,被深深触动,勾起浓郁的思乡之情,此句也正是全诗的主旨核心。这首诗的精妙之处诸多。动词运用极为传神,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的人物形象韵味无穷;前两句之景不仅展现自然之美,还巧妙地烘托渲染了人物,一景两用;整首诗意味悠长婉转,境界高远。它通篇采用白描,前两句绘景,后两句写人,营造出优美环境的同时,更强烈地反衬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怀。

4. 作品点评

此诗通篇巧用白描之法,以质朴无华的笔触勾勒出诗意盎然的画面。开篇伊始,诗人将目光聚焦于景色,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景致图。其笔触细腻入微,把景物的形态、氛围鲜活且生动地呈现出来。后两句中,诗人巧妙地转换视角,笔触精准地落在人物身上,对人物的状态、神情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刻画,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以乐景衬哀情的精妙笔法,借眼前这如诗如画的优美环境,愈发鲜明地衬托出诗人对家乡那浓烈、深沉且无法排遣的怀念之情。​诗句清新自然、流畅自如,凭借明快简洁的文字,将内心深处真挚而又充沛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吐出来,使得整首诗韵味悠长、余音绕梁,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对家乡炽热的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二十二韵)》

下一篇:唐·刘禹锡《浪淘沙(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