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hōng
chéng
chǔ
zhō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zhū
chǔ
chéng
shì
lín
jiē
zhèn
jiā
shēng
ér
tóng
dàn
yíng
bīn
shǒu
yóu
yīng
xìng
míng
wàn
qǐng
shuǐ
tián
lián
guō
xiù
shí
yān
yuè
yìng
huái
qīng
jūn
chū
kūn
shān
tóng
xiàng
yáng
zhōu
xié
shǒu
xíng

译文

带着骑兵和红旗进入楚州城,士人们都祝贺你振兴家族声望。孩子们只知道高兴地迎接新太守,从前的下属大概还记得你的姓名。城外万顷水田环绕着城郭秀丽无比,四季的烟云月色映照得淮水清澈。回忆你当初科举登第之时,我们曾一同携手在扬州游玩。

逐句剖析

"缇骑朱旗入楚城":带着骑兵和红旗进入楚州城,

# 缇骑:红衣马队,与朱旗均为刺史仪仗先导。

"士林皆贺振家声":士人们都祝贺你振兴家族声望。

# 士林:文士之林。

"儿童但喜迎宾守":孩子们只知道高兴地迎接新太守,

"故吏犹应记姓名":从前的下属大概还记得你的姓名。

# 姓:一作小。,故吏:当指李师稷祖父或父亲在楚州为官时的部属,其事无考。

"万顷水田连郭秀":城外万顷水田环绕着城郭秀丽无比,

"四时烟月映淮清":四季的烟云月色映照得淮水清澈。

"忆君初得昆山玉":回忆你当初科举登第之时,

# 昆山玉:指及第。

"同向扬州携手行":我们曾一同携手在扬州游玩。

# 扬州:今属江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李中丞赴楚州》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七言律诗,创作于大和五年(831年)四月。该诗运用侧面描写之法,借李中丞赴楚州上任时士林、儿童、故吏的反应,赞誉其深得民心。同时,以山水之秀与昆山玉相映衬,凸显其才华非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李中丞赴楚州》乃唐代刘禹锡所创七言律诗,其创作时间为大和五年(831年)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李中丞赴楚州时受到当地士民欢迎的情景,体现了他在民众心中的声望。同时,诗人以“万顷水田”“四时烟月”的美景以及“昆山玉”为喻,表达对李中丞才华的赞赏,也流露出往昔两人携手同行的情谊,在送别之际既有对友人赴任的期许,也有对过往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诗的首句“缇骑朱旗入楚城”,通过描写缇骑(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带着朱旗进入楚城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被迎接之人的尊贵身份和不凡地位,暗示其可能是一位受到隆重礼遇的官员或名人。而“士林皆贺振家声”则从士林(文人阶层)纷纷祝贺的角度,进一步侧面表现出此人的家族因他而声誉大振,突出了他的成就和影响力,让读者对主人公有了初步的、较为模糊却又充满期待的印象。衬托:正衬,“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这两句描绘了楚城周围的美景,广袤的水田连着城郭,秀丽宜人,四季的烟月辉映着淮水,清澈动人。如此优美的自然景色,不仅展现了楚城的自然风光之美,更衬托出主人公所处环境的优雅,暗示主人公有着高雅的情趣和脱俗的气质,以美景来衬托人物的美好形象和品格。

3. 分段赏析

首联“缇骑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描绘了主人公骑着缇骑、打着朱旗进入楚城的威风场面,“士林皆贺”表明其受到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祝贺与赞誉,“振家声”则强调了这一行为对家族声誉的彰显与提升。颔联“儿童但喜迎宾守,故吏犹应记姓名”中,“儿童喜迎”描绘出一幅欢乐祥和的画面,体现出当地民众对主人公的欢迎与喜爱,从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故吏记名”则进一步说明主人公曾经的地位和作为,即使时光流转,依然在旧臣心中有着深刻的印象,增添了一种怀旧与感慨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过往的辉煌经历。颈联“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此联笔锋一转,由对人事的描写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出楚城一带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水乡景致。“万顷水田”突出了田野的广袤无垠,“连郭秀”将田园与城郭相连,描绘出一幅城乡交融的美丽画卷。“四时烟月映淮清”则通过对四季不同景色的概括,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淮河流域的独特魅力。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当地的自然之美,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清新雅致的气息。尾联“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尾联以回忆作结,将思绪拉回到过去,与开头的荣耀场景形成呼应。“忆君”二字直接点明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初得昆山玉”运用比喻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对主人公才华或品德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经历。“同向扬州携手行”则具体描绘了曾经一起行走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纽带,使诗歌在结尾处充满了温情与感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三)》

下一篇:唐·刘禹锡《奉和郑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赐篇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