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zhī
jiǔ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jiāng
shàng
zhū
lóu
xīn
qíng
ráng
西
chūn
shuǐ
wén
shēng
qiáo
dōng
qiáo
西
hǎo
yáng
liǔ
rén
lái
rén
chàng
xíng

译文

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一边唱着歌一边漫行。

逐句剖析

"江上朱楼新雨晴":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

"瀼西春水縠文生":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

# 縠文: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

"桥东桥西好杨柳":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树下人来人往,一边唱着歌一边漫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枝词九首(其三)》是一首独具魅力的七言绝句,专注于展现当地民俗风情。诗开篇两句,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雨后初晴之景,奠定了整首诗轻快的基调。后两句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桥东桥西”夹河而生的杨柳,诗人巧用方位词重复,使杨柳繁茂之态尽显,春之气息愈发浓郁。而“人来人去唱歌行”一句,生动刻画了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欢歌笑语的热闹场景,将当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场景鲜活呈现。整首诗结构精巧,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描绘,借景抒情,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充满蓬勃朝气生活的由衷赞美。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凭借“桥东”“桥西”“人来人去”等词语的巧妙重复,有力地凸显了土俗民风的独特韵味,以简洁文字勾勒出丰富画面,尽显艺术功力,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出任夔州刺史。夔州地处长江三峡上游,地理位置关键,当地流行一种名为“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对其喜爱有加,他效仿屈原创作《九歌》的做法,依据当地民歌曲谱,精心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在这组诗中,刘禹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情,生动描绘夔州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以及男女间的爱情。《竹枝词九首(其三)》便是其中一首,承载着刘禹锡对夔州独特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艺术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诗是一首描写当地民俗风情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写雨后初晴,江上朱楼在新雨过后格外清新,瀼西春水泛起细细的波纹,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景图。后两句则将笔触转向桥东桥西的杨柳以及来来往往唱歌而行的人们,展现出当地热闹欢快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感官描写:开篇“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诗人从视觉入手,描绘雨后初晴的景象。“江上朱楼”是鲜明的色彩对比,朱楼在雨后的江上显得格外醒目;“春水縠文生”则细腻地刻画了春水在雨后泛起的涟漪,如皱纹般轻柔,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春日江水的柔美与灵动,为整首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描写,如静静矗立在江边的朱楼,平静的春水;又有动态描写,“人来人去唱歌行”描绘了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一边行走一边唱歌,充满活力。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将春日江边的热闹场景生动呈现,展现出生活的生机与活力。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桥东桥西好杨柳”这一美好景色,以及人们“人来人去唱歌行”的欢快场景,借景抒情,以春日的明媚、人们的欢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愉悦与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美好的景象烘托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这一情境中的情感体验。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诗人先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江上朱楼,给人以清新之感,一个“新”字突出了雨后环境的清爽洁净。接着写瀼西春水,“縠文生”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泛起的细微波纹,如绉纱一般,生动地展现了春天江水的灵动之美,为整首诗奠定了清新明丽的基调。后两句:“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将视角从江景转移到两岸,桥东桥西生长着美好的杨柳,点明了春天的季节特征。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边走一边唱歌,展现出当地百姓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三》尽显当地独特民俗风情。内容上,诗人巧用“桥东”“桥西”,聚焦杨柳夹河繁茂之景,春日气息浓郁。“人来人去”搭配“唱歌声”,生动展现行人熙攘、歌声交织的热闹市井,凸显土俗民风韵味。写作手法上,视觉描写精妙,“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朱楼醒目,春水柔美,奠定清新基调。动静结合巧妙,静态朱楼、春水与动态行人欢歌映衬,呈现江边热闹场景,尽显生活生机。以景衬情更是亮点,借“桥东桥西好杨柳”及人们欢歌之景,抒发内心愉悦,烘托乐观心境,情景交融。全诗凭借巧妙用词与多样手法,生动展现民俗风情,极具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宋王灼《碧鸡漫志》

#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竹枝词俚而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明黄生《唐诗摘钞》

#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明毛先舒《诗辩坻》

#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送深法师游南岳(上人本住资圣寺)》

下一篇:唐·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