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白云乡":法师居住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
"名登善法堂":其声名远扬,在善法堂享有盛誉。
"十方传句偈":法师所传的偈语在十方各地流传,
"八部会坛场":八部众云集于坛场。
"飞锡无定所":法师持锡杖云游,居无定所,
"宝书留旧房":而珍贵的佛法书籍留在了从前居住的寺庙。
"唯应衔果雁":或许只有那些衔着果实的大雁,
"相送至衡阳":会一直相伴,将法师护送至衡阳。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飞锡”运用了佛教典故,代指僧人云游,生动展现深法师四处游历的状态,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宗教氛围。借景抒情:结尾“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借大雁南飞的景象,抒发诗人对深法师的惜别之情,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2. 分段赏析
“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白云乡”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暗示深法师修行环境的清幽,也体现其远离尘世的形象;“名登善法堂”直接点明深法师在佛法领域地位不凡,声誉颇高。“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十方”“八部”展现范围之广、信众之多,说明深法师所传偈语影响力大,坛场法会场面庄重,侧面烘托出深法师佛法高深,备受尊崇。“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飞锡无定所”运用佛教典故,生动表现深法师云游四方、自在洒脱的状态;“宝书留旧房”则体现其在资圣寺留下珍贵的佛法著作,丰富了寺庙的文化内涵。“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此句借景抒情,以大雁南飞仿佛相送深法师至衡阳的画面,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深法师的惜别之情,也增添了诗歌的诗意与温情。
下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