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ēn
shī
yóu
nán
yuè
shàng
rén
běn
zhù
shè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shī
zài
bái
yún
xiāng
míng
dēng
shàn
táng
shí
fāng
chuán
huì
tán
chǎng
fēi
dìng
suǒ
bǎo
shū
liú
jiù
fáng
wéi
yīng
xián
guǒ
yàn
xiāng
sòng
zhì
héng
yáng

译文

法师居住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其声名远扬,在善法堂享有盛誉。法师所传的偈语在十方各地流传,八部众云集于坛场。法师持锡杖云游,居无定所,而珍贵的佛法书籍留在了从前居住的寺庙。或许只有那些衔着果实的大雁,会一直相伴,将法师护送至衡阳。

逐句剖析

"师在白云乡":法师居住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

"名登善法堂":其声名远扬,在善法堂享有盛誉。

"十方传句偈":法师所传的偈语在十方各地流传,

"八部会坛场":八部众云集于坛场。

"飞锡无定所":法师持锡杖云游,居无定所,

"宝书留旧房":而珍贵的佛法书籍留在了从前居住的寺庙。

"唯应衔果雁":或许只有那些衔着果实的大雁,

"相送至衡阳":会一直相伴,将法师护送至衡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深法师游南岳(上人本住资圣寺)》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五言律诗。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家庭世代以儒学相传,政治上曾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此诗为送别深法师前往南岳衡山游历而作。诗中“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体现深法师佛法造诣高深,其偈语远播,受众人敬仰;“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展现法师云游的洒脱,以及在资圣寺留下的精神财富;“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借大雁南飞,寄托了诗人对深法师的惜别之情与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飞锡”运用了佛教典故,代指僧人云游,生动展现深法师四处游历的状态,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宗教氛围。借景抒情:结尾“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借大雁南飞的景象,抒发诗人对深法师的惜别之情,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2. 分段赏析

“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白云乡”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暗示深法师修行环境的清幽,也体现其远离尘世的形象;“名登善法堂”直接点明深法师在佛法领域地位不凡,声誉颇高。“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十方”“八部”展现范围之广、信众之多,说明深法师所传偈语影响力大,坛场法会场面庄重,侧面烘托出深法师佛法高深,备受尊崇。“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飞锡无定所”运用佛教典故,生动表现深法师云游四方、自在洒脱的状态;“宝书留旧房”则体现其在资圣寺留下珍贵的佛法著作,丰富了寺庙的文化内涵。“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此句借景抒情,以大雁南飞仿佛相送深法师至衡阳的画面,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深法师的惜别之情,也增添了诗歌的诗意与温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鄂渚留别李二十一表臣大夫》

下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