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江边两岸花":濯锦江边两岸开满了鲜花,
# 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春风吹浪正淘沙":春风吹拂着水面,波浪正冲刷着沙砾。
"女郎剪下鸳鸯锦":女郎剪下一段鸳鸯锦,
#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将向中流匹晚霞":投向濯锦江中流与晚霞相比美。
# 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误作"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浪淘沙九首(其五)》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春日的濯锦江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江边图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诗的前两句“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描绘了濯锦江边两岸繁花盛开、春风吹拂、江浪淘沙的春日景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后两句“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则从自然景观过渡到人文活动,描写了一位女郎剪下精心织就的鸳鸯锦,拿到江中的水流处,与天边的晚霞相媲美。通过女郎的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锦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营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濯锦江边两岸繁花盛开,春风吹拂江水,波浪淘沙的景象,通过这些春日江边的美景,抒发了对美好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欣赏与陶醉。比喻:“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晚霞比作女郎剪下的鸳鸯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晚霞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特点,如锦缎般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晚霞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想象出那迷人的画面。虚实结合:前两句“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实写眼前所见的锦江两岸的繁花和江浪淘沙的景象,是现实之景。后两句“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则是由眼前的江水、晚霞联想到女郎剪下鸳鸯锦与晚霞相匹的画面,是虚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富有浪漫色彩和想象空间。对比:诗中的“鸳鸯锦”色彩绚丽,是经过女郎精心裁剪的美丽织物,代表了人工创造的美好;“晚霞”是大自然在天空中绘制的壮美画卷,有着绚烂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二者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人间的锦绣,一个是天上的霞光,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绚丽夺目,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3. 分段赏析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开篇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江畔图景。“濯锦江边”点明地点,这里是著名的濯锦江,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给人遐想空间。“两岸花”形象地展现出江边繁花似锦、烂漫盛开的景象,渲染出热闹且美好的氛围。“春风吹浪正淘沙”,春风轻拂,江浪翻涌,正淘洗着江底的泥沙,动态的画面感十足,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春日的微风与江水的流动。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对江边、春花、春风、江浪等自然元素的组合,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春日江景图,为后文的人物活动做铺垫。“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疋晚霞”,镜头转向一位女郎,她剪下精心织就的鸳鸯锦缎,想要拿到江中的水流处,去与天边的晚霞比试艳丽。这一行为充满了活泼与灵动,女郎对自己锦缎的自信,以及她想要与自然美景相较量的天真之举,跃然纸上。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女郎剪下的鸳鸯锦与晚霞相匹比,以晚霞的绚丽来衬托鸳鸯锦的精美,突出了女郎织锦技艺的高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创造的赞美。此外,人物的活动给原本自然的江景增添了人文色彩,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
4. 作品点评
《浪淘沙九首(其五)》从写作特色看,诗人巧用色彩鲜明的意象,“花”“浪”“锦”“霞”缤纷夺目,春风吹拂、浪淘沙,两岸花开、女郎剪锦。此诗丰富了中唐诗歌题材,以细腻笔触描绘民间生活场景。将女郎剪下的鸳鸯锦与中流晚霞相比,构思新奇,既展现了女子手艺之精巧,又营造出绚丽奇幻的意境,尽显诗歌的艺术魅力。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唐汝询曰: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