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忝汉庭臣":年轻时曾有愧于在朝堂中任职,
"晚岁空余老病身":到晚年只余下衰老多病的躯身。
"初见相如成赋日":当年我如司马相如作赋初显才华之日,
"寻为丞相扫门人":转眼间便成了您门下的侍从之臣。
"追思往事咨嗟久":追忆往昔种种,不禁长久叹息感慨,
"喜奉清光笑语频":如今得见尊颜,欢声笑语常伴左右。
"犹有登朝旧冠冕":我还留着当年上朝时的旧冠冕,
# 登朝:一作当时。
"待公三入拂埃尘":正等待您第三次入朝,为您拂去衣上尘埃。
# 待公三入拂埃尘:牛相再入中书,故以三入期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酬赠诗。诗歌围绕诗人与淮南牛相公的交往旧事展开,通过回忆年少时曾在朝廷任职、早年与牛相公相识相处的经历,抒发了对往昔岁月的追思感慨,以及如今能再次侍奉牛相公的欣喜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牛相公再次入朝为官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寻为丞相扫门人”一句,巧用《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中“魏勃扫门求见曹参”的典故: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汉初魏勃因家贫无法求见齐相曹参,便每日清扫曹参舍人之门,终得引荐。作者以“扫门人”自喻,暗示自己曾是牛僧孺的门客或追随者,委婉表达对牛僧孺的尊重。对比:“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余老病身”:以“少年得志”(曾为朝廷官员)与“晚年失意”(空剩病体)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生无常的悲叹。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今昔对比起笔,“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余老病身”,道尽从意气风发的朝堂新贵到垂垂老矣、身染沉疴的人生落差,尽显岁月无情的怅惘。颔联“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借司马相如典故,既赞牛相公才华出众,又点出二人早年主从关系,暗藏过往交集。颈联“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语频”,情感跌宕。忆及仕途沉浮,作者长吁短叹;转而写当下相聚,又笑意盈盈。在感慨命运与宴饮礼节间,巧妙平衡。尾联“犹有登朝旧冠冕,待公三入拂尘埃”,以珍藏的冠冕寄寓重返仕途之心,借恭维牛相公或再掌权,委婉表达希望对方助己重归朝堂的恳切愿望。
上一篇:唐·刘禹锡《松江送处州奚使君》
下一篇: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