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古今路":吴越间是从古到今的路,
"沧波朝夕流":沧波水日夜不停地流。
"从来别离地":从来这别离的地方啊,
"能使管弦愁":能让管弦都满含悲愁。
"江草带烟暮":江边草在暮霭中含烟,
"海云含雨秋":海上云在秋意里带雨。
"知君五陵客":知晓你是五陵豪贵客,
"不乐石门游":不会因石门游历欢乐。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松江送别处州奚使君的场景,借吴越古道、沧波流水、江草暮烟、海云秋雨等景象,营造出苍茫萧瑟氛围,既点明友人贵族身份,又表达对友人赴任的深切关怀,抒发真挚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能使管弦愁”一句,将“管弦”当作有情感的人来写。管弦本是无生命的乐器,诗人却赋予它“愁”的情绪,仿佛这些乐器也能感受到离别的哀伤,生动地烘托出送别场景中浓厚的伤感氛围,让抽象的离愁变得具体可感。用典:“能使管弦愁”一句,巧用古代送别时奏乐的典故。在唐代,送别场合常有管弦演奏以抒离情,这些乐曲本就多带哀怨之调,是古人表达离别伤感的常见方式。诗人在此巧妙借用这一典故,不直接写人的离愁,而是说管弦也染上愁绪,将听觉上的乐声与视觉上可感知的“愁”相联结,让无形的离愁通过管弦这一载体变得具体,强化了送别时的伤感氛围。对比:“知君五陵客,不乐石门游”,“五陵客”暗示友人的贵族身份与繁华过往,“石门游”则指向处州僻远的赴任之地,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在身份与环境的落差中,隐约流露出对官场起伏、人生境遇变化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吴越古今路,沧波朝夕流”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角度写起,把吴越一带古老的道路和沧浪江日夜不停流淌的江水相互对照,奠定了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颔联“从来别离地,能使管弦愁”利用管弦乐声哀怨的特点,暗示了离别场景中人们共同的伤感。这既符合唐代送别时演奏音乐的习惯,又让这种离愁别绪有了历史延续的感觉。颈联“江草带烟暮,海云含雨秋”里的“带”和“含”两个字,让景物有了人的情态。傍晚时江边笼罩的烟霭,还有秋天里含着雨的云层,都成了承载离愁的东西,形成了“暮色”和“秋气”双重凄清的景象。尾联“知君五陵客,不乐石门游”用汉代的五陵原来指代友人的身份,用石门山的偏僻来暗指友人要去上任的地方很荒凉。在两人身份的差别中,体现出对友人的关心。
# 颈联“带烟”“含雨”二句“状景如在目前,而萧条之意自见”。
清学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