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chén
xīng
tiā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tíng
shù
xiǎo
qín
dòng
jùn
lóu
cán
diǎn
shēng
dēng
tiǎo
hóng
jìn
luò
jiǔ
nuǎn
bái
guāng
shēng
shǎo
xián
shū
yán
shuāi
hèn
jìng
míng
yín
shuí
yìng
luò
yáng
chéng

译文

庭院中的树木间,清晨的鸟儿开始活动起来,郡城的楼阁上传来残余的更鼓声。挑动灯芯,红色的灯芯灰烬掉落下来,温热的酒泛起白色的光。头发稀少了,嫌弃梳子太尖利,容颜衰老了,怨恨镜子太过明亮。我独自吟诗,有谁来应和呢?看来只能把我的诗寄给远在洛阳城的你了。

逐句剖析

"庭树晓禽动":庭院中的树木间,清晨的鸟儿开始活动起来,

"郡楼残点声":郡城的楼阁上传来残余的更鼓声。

"灯挑红烬落":挑动灯芯,红色的灯芯灰烬掉落下来,

"酒暖白光生":温热的酒泛起白色的光。

"发少嫌梳利":头发稀少了,嫌弃梳子太尖利,

"颜衰恨镜明":容颜衰老了,怨恨镜子太过明亮。

"独吟谁应和":我独自吟诗,有谁来应和呢?

"须寄洛阳城":看来只能把我的诗寄给远在洛阳城的你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日晨兴寄乐天》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冬日清晨为背景,通过“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等动态意象勾勒黎明破晓的生活场景,继而转向室内“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的孤寂温馨,再借“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的晨起细节暗喻岁月流逝的无奈,最终以“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直抒对友人白居易的深切思念。全诗通过时空转换与白描手法,将平凡的冬日晨兴升华为对生命与友情的哲理性思考。刘禹锡以“诗豪”特有的刚健笔力,在孤寂场景中注入对友情的珍视,既延续中唐诗歌关注现实的传统,又以“独吟寄远”突破赠答诗窠臼。全诗通过庭院禽鸟、城楼更鼓、挑灯温酒等意象的叠加,在冬日晨兴中完成了从孤寂到怀远的情感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冬日晨兴寄乐天》是诗人刘禹锡在苏州的冬日所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生活题材诗。诗歌通过“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等动态意象,描绘了冬日清晨的生活场景,继而以“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的室内细节展现孤寂温馨,借“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的晨起动作暗喻岁月流逝,最终以“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直抒对友人白居易的深切思念。全诗借平凡的冬日晨兴场景,既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又传递了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刘禹锡将哲理性思考融入日常题材的创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白描:以“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等日常动作的简练刻画,将抽象的岁月流逝具象化为可感的生活细节,语言质朴而意蕴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以黎明破晓的动态场景切入,庭树间禽鸟活跃与城楼更鼓的余音形成时空对照,暗含昼夜交替的生命律动。颔联“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转向室内,通过挑灯落烬与温酒映光的细节,营造出孤寂而温馨的氛围,为后文抒情蓄势。颈联“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以晨起梳妆的日常动作,借“发少”“颜衰”的直观感受,将抽象的岁月流逝具象化为可触的生活片段,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尾联“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直抒胸臆,将无人应和的孤寂转化为对友人白居易的深切思念,“洛阳城”的地理指向赋予情感传递的具体依托。全诗通过时空转换与白描手法,在冬日晨兴的平凡场景中注入深沉的生命感悟与友情哲思,既延续了中唐诗歌关注现实的传统,又以“独吟寄远”的构思突破赠答诗的窠臼,展现了刘禹锡“诗豪”刚健笔力与细腻情怀的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见初月》

下一篇:唐·刘禹锡《酬窦员外郡斋宴客偶命柘枝…兼呈张十一院长元九侍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