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g
gong
píng
quán
tán
shàng
jiàn
chū
yuè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jiā
shān
jiàn
chū
yuè
lín
qiāo
chén
yōu
jìng
qīng
guāng
wéi
rén
tán
kōng
jìng
fēng
dòng
cuì
é
pín
huì
xiàng
suǒ
chuāng
wàng
zhuī
luò
bīn

译文

在家乡的山上看见了初升的月亮,山林沟壑静谧,没有一丝尘埃。在这幽静的地方,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那清澈的月光仿佛是为了某人而洒下。空荡荡的水潭,初月如破镜般映入其中,微风吹动,潭水像翠蛾皱眉般泛起涟漪。日后会在雕花的窗前眺望,追念在伊水洛水之滨的时光。

逐句剖析

"家山见初月":在家乡的山上看见了初升的月亮,

"林壑悄无尘":山林沟壑静谧,没有一丝尘埃。

"幽境此何夕":在这幽静的地方,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

"清光如为人":那清澈的月光仿佛是为了某人而洒下。

"潭空破镜入":空荡荡的水潭,初月如破镜般映入其中,

"风动翠蛾嚬":微风吹动,潭水像翠蛾皱眉般泛起涟漪。

"会向琐窗望":日后会在雕花的窗前眺望,

"追思伊洛滨":追念在伊水洛水之滨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见初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平泉潭上欣赏初月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中“家山见初月,林壑悄无尘”描绘了初月升起时的宁静与美好,而“幽境此何夕,清光如为人”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光的清幽与神秘。诗人通过对潭水、月影和微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每一句都在写景,又句句含情。如首联的静谧之景蕴含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家乡景色的喜爱;颔联借月光似为人洒下,融入对特定之人的情感;颈联潭月与微风的描写,营造氛围;尾联借日后追思之景,抒发对过往的怀念。比喻:“潭空破镜入”,将倒映在潭水中的初月比作破镜,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形态,使画面更加生动可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家山见初月,林壑悄无尘”,诗人开篇点明在家乡山上看到初升的月亮,山林沟壑寂静无声,没有一丝尘埃,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宁静的山林之中,感受到初月带来的清新之感。颔联“幽境此何夕,清光如为人”,面对如此幽静美好的境界,诗人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那清澈的月光似乎是特意为某人洒下,此句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引发读者对诗人情感指向的好奇。颈联“潭空破镜入,风动翠蛾嚬”,诗人将目光转向平泉潭,空荡荡的潭水倒映着初月,仿佛破镜落入其中,微风拂过,潭水泛起涟漪,如同翠蛾皱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潭中月景的动态美。尾联“会向琐窗望,追思伊洛滨”,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日后会在雕花窗前眺望,追念在伊水洛水之滨的时光,点明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洗心亭记》

下一篇:唐·刘禹锡《冬日晨兴寄乐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