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tí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tiān
xià
wén
shù
shí
bèi
ér
xiáng
yóu
zhāng
zhāng
dūn
míng
shān
jiāng
jīng
yún
shuǐ
jiāo
cuò
xiù
shǐ
dào
wéi
hèn
jīn
fāng
suǒ
hèn
ér
chōng
suǒ
wàng
yān
zhōu
lǎn
zàn
tàn
zhú
shí
jiān
zuì
chù
xīn
tíng
tóng
yān
qiǎo
rén
huà
áo
bèi
shàng
zhī
yuǎn
ěr
rán
chén
qián
yǐn
rén
qiú
shùn
zhēng
jīng
shǐ
yuē
sēng
rán
xiào
wéi
gōng
shān
qiú
cái
pán
gāo
yùn
wàn
jǐng
bèn
lái
rén
chù
zhī
chū
cháng
chán
chù
zhī
jìng
ér
yōu
rén
chù
zhī
bǎi
bīng
niǎo
yuán
qíng
rào
liáng
cuī
yuè
lái
sōng
jiān
diāo
xuān
chí
shí
liè
sǔn
téng
pán
jiāo
chī
xiū
zhú
wàn
gān
竿
xià
hán
liáng
tíng
zhī
shí
yún
ěr
rán
shàng
rén
yuē
:“
:“
zhì
zhī
míng
zhī
xíng
yuǎn
!”
!”
shǐ
shì
tíng
huán
shì
shì
shǐ
shì
ér
fāng
cùn
wéi
qīng
míng
xīn
cháng
qìng
nián
jiǔ
yuè
èr
shí
sān
liú
mǒu

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荆吴一带的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消除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它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走近亭中环顾四周,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让人看去,连眨眼都顾不上。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得知是僧人义然主持建造的。他发动同伴一起动工,就地取材。该亭盘曲高耸,万千景色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文思超越寻常标准;僧侣置身此地,遇到此情此景便内心宁静;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万千忧虑也会冰消瓦解。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月光洒入松林间,也照在雕镂的窗户和堂前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藤蔓像蛟龙般盘曲缠绕。有万竿修长的竹子,夏日里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义然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逐句剖析

"天下闻寺数十辈":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

# 辈:类属。

"而吉祥尤章章":而吉祥寺名气最大。

# 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

"蹲名山":吉祥寺傲立名山,

"俯大江":俯瞰长江,

"荆吴云水":荆吴一带的风光,

# 吴:指吴地,泛指我国东南江浙一带。,荆:即荆州,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

"交错如绣":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 绣:指五彩纷呈的绘画或图景。

"始余以不到为恨":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

# 恨:遗憾。,余:一作予。

"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今天来了才消除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 望:盼望,期望。,充:装满、充满,引申为满足。,弭:消除。

"既周览赞叹":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

"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

"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它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

# 巧人:指心思灵敏,技艺高超的匠人。

"即之四顾":走近亭中环顾四周,

# 即:靠近。

"远迩细大":远近大小景物,

"杂然陈乎前":纷纷呈现在眼前,

# 杂然:纷乱,杂乱的样子。

"引人目去":让人看去,

# 目:看。

"求瞬不得":连眨眼都顾不上。

"征其经始":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

# 经始:指开始营建,开始经营。

"曰僧义然":得知是僧人义然主持建造的。

"啸侣为工":他发动同伴一起动工,

# 啸侣:呼叫同类,召唤同伴。

"即山求材":就地取材。

"盘高孕虚":该亭盘曲高耸,

# 盘:一作槃。回旋,弯曲。

"万景坌来":万千景色尽收眼底。

# 坌:并,一起。

"词人处之":词人置身此地,

"思出常格":文思超越寻常标准;

# 常格:惯有的标准。

"禅子处之":僧侣置身此地,

"遇境而寂":遇到此情此景便内心宁静;

"忧人处之":忧郁的人置身此地,

"百虑冰息":万千忧虑也会冰消瓦解。

# 息:止。,虑:忧愁。

"鸟思猿情":飞鸟思归,猿猴依恋,

"绕梁历榱":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

# 榱:椽子。

"月来松间":月光洒入松林间,

# 间:一作闲。

"雕缕轩墀":也照在雕镂的窗户和堂前台阶上。

# 轩墀:指殿堂前的台阶。墀:台阶。

"石列笋虡":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

# 笋虡:古代悬挂钟磬的架子,横者为笋,直者为虡。虡:柱子。

"藤蟠蛟螭":藤蔓像蛟龙般盘曲缠绕。

# 蛟螭:蛟,是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这里泛指龙。,蟠:屈曲环绕。

"修竹万竿":有万竿修长的竹子,

# 修竹:长长的竹子。

"夏含凉飔":夏日里依然舒爽清凉。

# 飔:指风。

"斯亭之实录云尔":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义然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

# 挹:通“揖”,作揖。,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既志之":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

"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

"余始以是亭圜视无不适":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 圜视:即环视。圜:一作环。

"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

# 方寸:指人心。

"故名洗心":所以命名为“洗心”。

"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某记":刘禹锡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洗心亭记》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先赞美吉祥寺及新亭的景致:新亭造型别致,宛如神工巧笔绘于鳌背,登亭四望,远近风光杂陈眼前,令人目不暇接。接着介绍了新亭的建造者义然僧人及其建亭过程,展现了其就地取材、匠心独运的智慧。此亭不仅景色宜人,更因清幽环境,成为词人灵感迸发、禅者静心、忧者消愁之所。作者因观亭景而内心清净,故而命名“洗心亭”。全文借景抒情,意境清幽雅致,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洗心亭的喜爱,以及在此获得心灵净化的独特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游记。文章描绘了吉祥寺及新亭的秀丽景色,介绍了僧人义然就地取材建亭的过程,展现其匠心智慧,点明新亭让不同心境之人静心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洗心亭的喜爱及心灵得到净化的感受。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文章通过细致描绘吉祥寺的山水、新亭的形制及周边竹石、松月等景物,营造清幽雅致的氛围,自然融入对环境涤荡心灵的感悟,借景抒发对洗心亭的喜爱与心灵净化的体验。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余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总写吉祥寺与新亭的位置及初览印象。开篇以“吉祥尤章章”突出寺庙声名显赫,继而用“蹲名山,俯大江”勾勒其地理位置的雄奇,“荆吴云水,交错如绣”以比喻手法描绘山水交织的秀丽,如锦绣画卷般扑面而来。作者先言“不到为恨”,再写“弭恨充望”,通过心理变化引出对新亭的探寻。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的生动比喻,既凸显其色彩鲜明、造型精巧,又以“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的视觉冲击,展现登亭四顾时景物纷至沓来的震撼。第二段:“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盘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间,雕缕轩墀。石列笋虡,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详述新亭建造者与环境对心境的影响。此段简洁交代新亭由僧人义然主持建造,“啸侣为工,即山求材”寥寥数笔,既体现其发动僧众协作的号召力,又突出就地取材的务实智慧,“盘高孕虚,万景坌来”则暗写选址之妙——高踞山巅,可纳万景。随后以排比句式“词人处之......忧人处之”,铺陈不同身份者在亭中的心境变化:文人灵感迸发、禅者澄心息虑、忧者烦忧冰释,层层递进地揭示环境对心灵的疗愈作用。接着以“鸟思猿情”“月来松间”“修竹万竿”等细节,从动植物、光影、植被多角度渲染环境的清幽静谧,“雕缕轩墀”“石列笋虡”则隐含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进一步坐实“洗心”之由。第三段:“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圜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点明亭名由来与作者的心灵感悟。通过僧人与作者的对话,自然引出“洗心亭”的命名缘由。“圜视无不适”总括亭中观景的全方位适意,“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则由视觉愉悦延伸至心灵清净,点明“洗心”既因景色赏心悦目,更因环境能荡涤尘虑。末句以时间落款收束,简洁庄重,首尾呼应,通篇以“景”为引,以“心”为归,在写实的游记框架中,暗藏对“自然治愈心灵”的哲思,文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质朴,无矫饰之辞却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二首》

下一篇:唐·刘禹锡《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见初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