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zhè
zhī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wēi
ruí
xiān
xiān
dēng
chí
shén
biāo
liè
hóng
lóng
zhú
yìng
jīn
zhī
chuí
dài
xiān
yāo
ān
diàn
dāng
méi
qiào
xiù
zhōng
fán
qīng
móu
huá
cuī
yān
qín
yǒu
jiù
huái
nán
duō
jiàn
qīng
chéng
chù
jūn
kàn
jié
shí
shān
lín
qīng
jìng
shí
yàn
yáo
jīn
shàng
huì
cháng
xiù
huá
yīn
qīng
guān
zhě
jiē
sǒng
shén
jìn
huí
shēn
chù
céng
yóu
zhù
rén

译文

胡人的服饰多么华丽繁盛,舞女轻盈地登上华美的台阶。舞姿如疾风掠过红色的荷花,烛光像龙灯映照金色的树枝。下垂的衣带覆盖着纤细的腰肢,精美的花钿点缀在秀美的眉际。举起衣袖时恰逢急促的鼓点响起,流转的目光追溯着华丽的屋椽。燕秦一带流传着这支古老的乐曲,淮南地区多有与之相配的艳丽歌词。若想看见舞姿最动人的时刻,请看她合着节拍舞动的模样。就像山鸡对着清澈的镜子起舞,又似石燕飞向遥远的渡口。怎比得上贵宾聚会时,舞者甩着长袖跃入华美的地毯。身段轻盈得仿佛没有骨骼,观看的人都为之惊叹失神。乐曲终了、转身回望的那一刻,眼波流转间仍带着动人的光彩,注视着众人。

逐句剖析

"胡服何葳蕤":胡人的服饰多么华丽繁盛,

"仙仙登绮墀":舞女轻盈地登上华美的台阶。

# 仙:一作姬。

"神飙猎红蕖":舞姿如疾风掠过红色的荷花,

# 红蕖:红荷花。

"龙烛映金枝":烛光像龙灯映照金色的树枝。

# 金枝:饰金的灯。,映:一作然。

"垂带覆纤腰":下垂的衣带覆盖着纤细的腰肢,

"安钿当妩眉":精美的花钿点缀在秀美的眉际。

"翘袖中繁鼓":举起衣袖时恰逢急促的鼓点响起,

"倾眸溯华榱":流转的目光追溯着华丽的屋椽。

# 华榱:雕画的屋椽。

"燕秦有旧曲":燕秦一带流传着这支古老的乐曲,

"淮南多冶词":淮南地区多有与之相配的艳丽歌词。

"欲见倾城处":若想看见舞姿最动人的时刻,

"君看赴节时":请看她合着节拍舞动的模样。

# 赴节:应和着节拍。

"山鸡临清镜":就像山鸡对着清澈的镜子起舞,

"石燕赴遥津":又似石燕飞向遥远的渡口。

"何如上客会":怎比得上贵宾聚会时,

"长袖入华裀":舞者甩着长袖跃入华美的地毯。

"体轻似无骨":身段轻盈得仿佛没有骨骼,

# 体轻:丰若有余,柔若无骨。

"观者皆耸神":观看的人都为之惊叹失神。

"曲尽回身处":乐曲终了、转身回望的那一刻,

# 处:一作去。

"层波犹注人":眼波流转间仍带着动人的光彩,注视着众人。

# 层波:美女的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柘枝舞二首》是唐代刘禹锡写的一组五言古诗,诗中通过“垂带覆纤腰”“翘袖中繁鼓”等细致描写,展现了柘枝舞者的姿态和韵律。第一首重点描绘身着胡服的舞者登场时的华美服饰,以及“燕秦旧曲”与“淮南冶词”体现出的文化交融;第二首用“体轻似无骨”突出舞姿的轻盈,借“曲尽回身处”展现动作的余韵。这组诗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同被列为唐代舞蹈诗的代表作,真实记录了柘枝舞“刚柔并济”的艺术特点,以及背后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唐时期,柘枝舞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来被改编成宫廷乐舞。刘禹锡在长安做官时,多次观赏过这种舞蹈。他诗中提到的“淮南冶词”,暗中指向永贞革新失败后自己被贬到连州的经历。这组《观柘枝舞二首》,与《和乐天柘枝》一起,构成了诗人创作的关于柘枝舞的系列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柘枝舞的诗。通过描写柘枝舞的艺术风貌和观舞的直观感受,表现了对柘枝舞艺术魅力的欣赏与折服和复杂的人生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山鸡临清镜,石燕赴遥津”便化用两则典故,“山鸡临清镜”源自《异苑》,说山鸡见水中倒影会翩翩起舞,尽显自赏之态;“石燕赴遥津”出自《湘中记》,指石燕遇雨会化作真燕,群飞渡水,灵动非凡。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意象,赋予文字历史文化底蕴,将柘枝舞的魅力强烈展现,既凸显舞蹈超越自然的独特价值,又使赞叹含蓄蕴藉,让读者在典故联想中深悟诗人对这一舞蹈艺术的推崇。通感:“翘袖中繁鼓”将视觉的“翘袖”与听觉的“繁鼓”相连,舞者抬袖的动作与急促鼓点同步,让视觉画面附上听觉节奏,凸显舞蹈与音乐的交融;“神飙猎红蕖”以触觉的“飙”(疾风)写视觉的舞姿,既见动作的迅疾,又含风拂红莲的清凉感。这些通感描写打破单一感官的局限,让读者从多重感知中体会柘枝舞的艺术,仿佛身临其境,兼具视觉的华美与听觉的韵律,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比喻:“层波犹注人”以“层波”喻舞者回眸的眼波,将瞬间的眼神流转比作连绵水波,赋予静态的收尾以动态的余韵,让舞姿的灵动与柔美在比拟中跃然纸上,既贴合舞蹈的动态特征,又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3. 分段赏析

其一“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开篇聚焦舞者服饰与登场姿态,“胡服葳蕤”点出异域风情的华丽,“仙仙”状其轻盈如仙,“绮墀”则衬出舞蹈场合的华贵,寥寥数字勾勒出舞者登场时的惊艳画面,奠定对柘枝舞的赞叹基调。“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以比喻写舞姿与场景,“神飙猎红蕖”将舞者的灵动比作疾风掠过红莲,既显动态之美,又含柔媚之态;“龙烛映金枝”描绘灯火辉映的华丽场景,为舞蹈增添庄重氛围,虚实结合,画面感极强。“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细节刻画舞者形态,“垂带”“纤腰”写身段柔美,“安钿”“妩眉”描妆容精致,从服饰到容貌,细致展现舞者的娇美,与“胡服”的异域感形成刚柔对比。“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捕捉舞蹈与音乐、环境的互动,“翘袖”随“繁鼓”而动,显动作与节奏的契合;“倾眸溯华榱”写舞者眼神流转,既见舞姿的灵动,又暗合场景的华美,让动态更显鲜活。“燕秦有旧曲,淮南多冶词”:由舞及乐,点出文化交融。“燕秦旧曲”“淮南冶词”既指舞蹈的音乐渊源,又暗涉诗人贬谪经历,将艺术描写与个人感慨相融,拓展了诗句的内涵。“欲见倾城处,君看赴节时”:收束第一首,点明舞蹈的精髓在“赴节”,合着节拍的舞动。以“倾城处”赞其魅力,强调舞蹈与节奏的完美结合,呼应前文对动态美的描写。其二“山鸡临清镜,石燕赴遥津”:以山鸡对镜、石燕赴津的典故起兴,先写自然物象的灵动,再以“何如上客会”转折,反衬柘枝舞的精妙,突出人为艺术远超自然之美,手法巧妙。“何如上客会,长袖入华裀”:转向宴会场景中的舞蹈,“长袖”是柘枝舞的典型特征,“入华裀”点明舞蹈场地的华美,简洁勾勒出舞者入场献舞的画面,承接上文的对比,凸显舞蹈的观赏性。“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直写舞姿的轻盈与感染力,“无骨”夸张状其柔媚,“观者耸神”则从侧面烘托舞蹈的震撼力,以主观感受强化舞姿的艺术。“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聚焦舞蹈收尾的余韵,乐曲终了、转身回望时,舞者眼波仍如层层涟漪般动人,将瞬间的定格化为绵长的美感,余味悠长,尽显舞蹈的含蓄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梦得五言古诗,多学南北朝。如《观舞柘枝》曰:“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官体中佳语也。

清贺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七夕二首》

下一篇: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六言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