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péi
chǔ
shì
yìng
zhì
shī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péi
shēng
jiǔ
zài
fēng
chén
jìn
yán
gāo
shǎo
zhī
zhù
shū
céng
xué
zhèng
nóng
guó
duō
kǒng
wǎng
nián
fǎng
访
dào
lián
zhōu
qióng
jué
jìng
zhōng
yóu
dēng
shān
zhōng
shì
dòng
xià
diāo
qiú
bái
chéng
biān
yòu
xiāng
liǎn
sān
nián
fēi
rán
jié
shù
qiū
péng
chēng
duì
míng
guāng
gōng
rén
yán
zhōng
shuō
shì
diào
tóu
kàn
fēi
hóng
鸿
tóng
tíng
cuì
sōng
yíng
xiǎo
fèng
xián
jīn
bǎng
yún
jiān
chū
zhōng
guì
yāo
biān
qīng
jiǔ
zǎi
chén
wěi
pèi
guān
yáo
chēng
shè
wān
ǒu
zhòng
shí
yóu
lái
cǎo
huì
mǎn
wǎn
dāng
hēng
dàng
nián
shí
jūn
chù
jiā
驿
hòu
lián
qiáng
zhù
chuí
gōu
diào
wáng
fāng
gòng
dēng
xiǎo
shì
jīn
tóng
mèng
xiǎng
jiān
xiāng
kàn
xiào
qiě
kāi
yán
lǎo
féng
jiù
lín
wèi
jūn
bìng
dào
fāng
shān
jìn
rén
péi
chāng
shū
shù
qiān
juàn
zhōu
guān
xiǎo
dài
yóu
suì
xìng
shì
gǎn
yán
suī
hóu
wáng
néng
bēi
xià
shì
xiāng
cēn
fán
yǒu
wèi
suǒ
xíng
tiān
xià
biàn
cháng
tàn
zhū
hóu
yóu
jiàn
tiān
ér
wèi
yǒu
huì
jīn
nián
zhào
shū
zhēng
xián
liáng
chāng
wéi
jìn
huò
píng
shēng
yuè
yuē
:“
:“
guān
yún
lóng
tíng
。”
。”
yóu
shì
guǒ
sān
yuè
liáng
ér
西
yán
wéi
yóu
zhī
jiè
ěr

译文

裴生长久地在尘世中奔波,他气质刚劲言论高妙,却很少有知己。他注释书籍曾学习郑司农的学问,游历过的地方比孔夫子还要多。往年他到连州来拜访我,我们整天在那数不尽的奇绝胜境中游玩。在雨中穿着蜡木屐登山,夏天进洞时披上貂皮大衣。后来在白帝城边我们又相遇了,此后三年像鸟儿收起羽翼一样,未曾离开。忽然有一天他收拾行装,像秋天的飞蓬一样,他自称要去明光宫参加对策考试。有人问他策论中写了些什么事,他转过头去不回答,只是看着空中的飞鸿。宫廷前翠绿的松树迎着清晨的太阳,凤凰衔着金榜从云间显现出来。有权势的宦官腰挂马鞭站立着斟酒,宰相们佩戴着玉佩观看考生挥笔作答。古时候说参加射策考试就像拉弓射箭,一次偶然射中(考中)的情况什么时候会没有呢。向来出身草野之人没有什么可忌讳的,努力拉满弓弦,就能走上那通达的大道。记得当年我们相识的地方,是在嘉禾驿后面相邻而居。我们一起垂钩钓到了王馀鱼,还曾踏着花草一同登上苏小小的坟墓。这些往事如今就如同在梦境中一样,我们相互看着,微微一笑,暂且露出开心的容颜。年纪大了很少能遇到旧时的邻里,为了送你,我拖着病体来到方山。晋地人裴昌禹,读了数千卷书。对于《周官》《小戴礼》(即《礼记》)尤其精通,他生性推崇古代、敢于直言,即使是王侯也不能使他低声下气,所以与世俗格格不入。他凡是去拜谒有权势的人来寻求投合,几乎走遍了天下,常常感叹诸侯中没有可以交往的,想要见天子一面却没有门路,恰逢今年皇帝下诏书征召贤良之士。裴昌禹非常高兴,认为可以彻底实现平生抱负了,拍着大腿跳起来说:“只要能在朝堂上见天子一面就足够了。”因此准备了三个月的干粮向西前行,向我咨询并希望以七言诗作为他出行的凭借。

逐句剖析

"裴生久在风尘里":裴生长久地在尘世中奔波,

"气劲言高少知己":他气质刚劲言论高妙,却很少有知己。

"注书曾学郑司农":他注释书籍曾学习郑司农的学问,

"历国多于孔夫子":游历过的地方比孔夫子还要多。

"往年访我到连州":往年他到连州来拜访我,

"无穷绝境终日游":我们整天在那数不尽的奇绝胜境中游玩。

"登山雨中试蜡屐":在雨中穿着蜡木屐登山,

# 中:一作日长。

"入洞夏里披貂裘":夏天进洞时披上貂皮大衣。

"白帝城边又相遇":后来在白帝城边我们又相遇了,

"敛翼三年不飞去":此后三年像鸟儿收起羽翼一样,未曾离开。

"忽然结束如秋蓬":忽然有一天他收拾行装,像秋天的飞蓬一样,

"自称对策明光宫":他自称要去明光宫参加对策考试。

"人言策中说何事":有人问他策论中写了些什么事,

"掉头不答看飞鸿":他转过头去不回答,只是看着空中的飞鸿。

"彤庭翠松迎晓日":宫廷前翠绿的松树迎着清晨的太阳,

"凤衔金榜云间出":凤凰衔着金榜从云间显现出来。

"中贵腰鞭立倾酒":有权势的宦官腰挂马鞭站立着斟酒,

# 倾酒:一作间倾酒觥。,中:一作七。

"宰臣委佩观摇笔":宰相们佩戴着玉佩观看考生挥笔作答。

"古称射策如弯弧":古时候说参加射策考试就像拉弓射箭,

"一发偶中何时无":一次偶然射中(考中)的情况什么时候会没有呢。

"由来草泽无忌讳":向来出身草野之人没有什么可忌讳的,

"努力满挽当亨衢":努力拉满弓弦,就能走上那通达的大道。

# 亨:一作云。

"忆得当年识君处":记得当年我们相识的地方,

# 当:一作童。

"嘉禾驿后联墙住":是在嘉禾驿后面相邻而居。

"垂钩钓得王馀鱼":我们一起垂钩钓到了王馀鱼,

"踏芳共登苏小墓":还曾踏着花草一同登上苏小小的坟墓。

"此事今同梦想间":这些往事如今就如同在梦境中一样,

"相看一笑且开颜":我们相互看着,微微一笑,暂且露出开心的容颜。

"老大希逢旧邻里":年纪大了很少能遇到旧时的邻里,

"为君扶病到方山":为了送你,我拖着病体来到方山。

# 方:一作芳。

"晋人裴昌禹":晋地人裴昌禹,

"读书数千卷":读了数千卷书。

"于《周官》、《小戴礼》尤邃":对于《周官》《小戴礼》(即《礼记》)尤其精通,

"性是古敢言":他生性推崇古代、敢于直言,

"虽候王不能卑下":即使是王侯也不能使他低声下气,

"故与世相参差":所以与世俗格格不入。

"凡抵有位以索合":他凡是去拜谒有权势的人来寻求投合,

"行天下几遍":几乎走遍了天下,

"常叹诸侯莫可游":常常感叹诸侯中没有可以交往的,

"欲一见天子而未有路":想要见天子一面却没有门路,

"会今年诏书征贤良":恰逢今年皇帝下诏书征召贤良之士。

"昌禹大喜":裴昌禹非常高兴,

"以为可以尽豁平生":认为可以彻底实现平生抱负了,

"搏髀跃曰":拍着大腿跳起来说:“

"一观云龙庭足矣":只要能在朝堂上见天子一面就足够了。”

"繇是裹三月粮而西徂":因此准备了三个月的干粮向西前行,

"咨予以七言为游之资藉耳":向我咨询并希望以七言诗作为他出行的凭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裴处士应制举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对象裴处士,性格气劲言高,注书曾学郑司农,游历丰富。诗中回忆了裴处士往年到连州探访诗人,两人一同登山入洞的经历,后来又在白帝城相遇。裴处士忽然决定参加制举,整装如秋蓬般出发。诗中还描绘了科举考试的盛况,“彤庭翠松迎晓日,凤衔金榜云间出”,同时也表达了对裴处士参加科举的祝福与鼓励,认为草泽之人无需忌讳,努力就能走上仕途。此外,诗中通过回忆与裴处士相识于嘉禾驿后,一起垂钓、登苏小墓等往事,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结尾“老大希逢旧邻里,为君扶病到方山”,则抒发了诗人对年岁已大、难得相聚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裴生久在风尘里,气劲言高少知己”描述裴生长期身处尘世,虽有气骨与高论却知音难觅,与后文他决定参加制举,期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裴生人生转折的变化,也暗示其渴望改变现状的心境。用典:多个用典,如“注书曾学郑司农”,这里运用了郑司农(郑众)的典故,郑众曾为《春秋左氏传》等作注,学问渊博。借此表明裴生学识深厚,如同郑司农一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为其参加制举提供了知识储备方面的依据,暗示他具备应对策问的能力。借景抒情:“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描绘了山水之间的游历场景。在雨中登山、夏日入洞披貂裘,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游玩的乐趣,也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裴生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对那段无忧无虑时光的怀念。而当下送裴生应制举,在这样的情境下回忆过往之景,更衬托出此刻离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往昔不再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诗人开篇便介绍裴生,说他长久处于尘世之中,气质刚劲,言论高妙,然而却知音稀少。“气劲言高少知己”短短七字,生动勾勒出裴生孤高的形象与落寞的境遇。紧接着,运用典故展现裴生的才学与阅历,他注书学习郑司农,饱读经典,学问深厚;游历的国家比孔夫子还多,丰富的阅历使他见多识广。这几句为后文裴生决定参加制举埋下伏笔,如此有才能、有见识之人,自然渴望有施展抱负的机会。第二部分转入对往昔与裴生交往经历的回忆。往年裴生到连州拜访诗人,二人一同游山玩水,在雨中穿着蜡屐登山,夏日里身披貂裘进入山洞,尽情探索那些人迹罕至的绝境,享受着自由自在的时光,展现出两人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后来在白帝城边再次相遇,此后三年如同鸟儿收敛羽翼,相聚相伴未曾离去。这段回忆不仅描绘出二人友情的真挚与长久,也与下文裴生突然决定参加制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裴生人生轨迹的变化。第三部分“忽然结束如秋蓬,自称对策明光宫”,笔锋一转,裴生突然像秋天的蓬草一样收拾行装,决定参加制举,前往明光宫对策,其毅然决然的态度跃然纸上。对于别人询问策中内容,他“掉头不答看飞鸿”,表现出一种洒脱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随后,诗人展开想象,描绘宫廷科举的场景:宫殿前翠松沐浴在晓日之中,庄严而神圣;凤凰衔着金榜从云间出现,充满祥瑞与荣耀;宦官腰佩马鞭站立一旁倾酒,宰臣佩戴着玉佩观看考生挥笔作答。这一系列描写,生动展现出科举考试的庄重与重要,也暗示了裴生即将面临的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挑战。第四部分诗人先以“古称射策如弯弧,一发偶中何时无”来安慰裴生,指出科举考试如同射箭,虽有偶然性,但总有射中之时,鼓励他不要畏惧。又强调“由来草泽无忌讳,努力满挽当亨衢”,出身草野之人无需忌讳,只要全力以赴,就能踏上仕途亨通之路,表达对裴生的殷切期望。接着,诗人再次回忆与裴生相识之初,在嘉禾驿后相邻而居,一起垂钩钓到王馀鱼,还曾一同踏青登上苏小墓。这些美好的过往如今如同梦境一般,二人回忆起来相视而笑,往昔的欢乐与此刻的离情别绪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厚度。最后两句,诗人感慨年岁已大,很少能遇到旧时邻里,而此次为了送裴生,不惜拖着病体来到方山。“老大”“扶病”等词,尽显诗人的沧桑与对友情的珍视。在这离别之际,诗人的不舍与牵挂之情溢于言表,以自己的行动为这段友情画上了一个深情的句点,同时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这份真挚情谊在岁月中的沉淀与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送张盥赴举诗·并引》

下一篇:唐·刘禹锡《吐绶鸟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