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游仙迹见丰碑":曾经游览过仙人遗迹看见高大的石碑,
# 丰碑: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六年(771)任抚州刺史时,曾撰书大楷《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和小楷《麻姑仙坛记》碑。
"除却麻姑更有谁":除了麻姑还有谁能留下这样的仙迹呢。
# 麻姑: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她是东汉人,年轻貌美,手指纤细如鸟爪,能掷米成丹砂,自言“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旧时麻姑象征长寿,祝女寿多赠麻姑像,称“麻姑献寿”。
"云盖青山龙卧处":云雾笼罩着青山如同巨龙盘踞的地方,
"日临丹洞鹤归时":阳光洒在红色洞口正是仙鹤归来的时候。
# 丹洞:麻姑山西有“丹露洞”。
"霜凝上界花开晚":高山之上,寒霜凝结,花朵开放得比尘世更晚,
# 上界:此指山巅。
"月冷中天果熟迟":月亮清冷地悬在中天,果实成熟得格外迟缓。
# 中天:半空。
"人到便须抛世事":来到这里便应该抛却尘世的纷扰,
# 抛世事:抛弃世俗杂念。
"稻田还拟种灵芝":连稻田都打算改种灵芝仙草。
# 灵芝:荣类植物。古人认为是仙草,服之可以长生。传说麻姑以灵芝酿酒,给西王母祝寿。今仍以麻姑山泉酿酒,称麻姑酒。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通过描绘麻姑山美景与传说,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麻姑山这种仙境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除却麻姑更有谁”一句,看似直接提及“麻姑”,实则是借助这一广为人知的神话典故,赋予麻姑山“仙迹之地”的特殊意义,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传说她曾历经三次沧海桑田的变迁,象征着长寿与仙境的存在,既呼应了麻姑山与麻姑仙子的传说渊源,也通过典故的文化内涵,强化了山的神秘超凡气质,为全诗构建仙境氛围、表达超脱世俗的情感奠定了基础。直抒胸臆: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感慨与愿望。意为来到麻姑山就应抛却尘世琐事,甚至可以在稻田里种植灵芝,追求长生与超凡之境。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麻姑山这种仙境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开篇点明诗人曾游历麻姑山,见到记载仙迹的丰碑。诗人以反问强调麻姑山在仙迹中的独特地位,突出其神秘与不凡,引发读者对麻姑山的好奇与向往。“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这两句描绘麻姑山的景色。云雾缭绕,遮盖着青翠的山峦,仿佛有龙潜藏其中;阳光照耀着丹洞,正是仙鹤归来的时刻。通过“云”“青山”“龙”“日”“丹洞”“鹤”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神秘的仙境图景。“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进一步渲染麻姑山的神秘与幽静。高山之上,霜凝花开晚,月亮清冷,果实成熟迟,暗示麻姑山仿佛自成一派天地,与尘世不同,突出其远离人间烟火的愿望。“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感慨与愿望。意为来到麻姑山就应抛却尘世琐事,甚至可以在稻田里种植灵芝,追求长生与超凡之境。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麻姑山这种仙境生活的向往。
下一篇:唐·刘禹锡《莫瑶歌》